诸葛亮(181—234年)
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父母双亡。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读书交友,品评时事,他自比管仲、乐毅,人称为“卧龙”。207年,刘备三顾茅 庐,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发展力量,实现统一。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夺取天下的计划,占据荆州,联孙抗曹最终统一全国。此后他全力辅佐刘备,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夺取荆州,成为鼎立三国的一足。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223年刘备死,诸葛亮受命辅佐无能的蜀汉后主刘禅。诸葛亮内修政事,选贤举能,减轻赋敛,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和抚方针,对孟获七擒七纵,使之心悦诚服于蜀汉,促进了民族融合。在军事上,他严格整训部队,五次出兵攻魏,但因力量过于悬殊,量终未能到胜。诸葛亮积劳成疾,于234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杜甫有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王安石(1021—1086年)
字介甫,号半山,抚明临川人。22岁中进士。早年在地方任职时就注意改革吏治。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1059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选拔人才;国家财政困难,主要不是因为官多傣禄多,而应从增加社会财富入手,以发展生产作为理财的前担。1067年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受到重用。由江宁知府召为翰林学士。他在神宗支持下,主持变法。变法以理财为中凡,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大致为理财、强兵、育才三个方面。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对人民的掠夺,因此遭到他们的反对。他曾于1074年和1076年两次被迫辞去宰相职务。1085年神宗一死,新法就被全部废除。第二年王安石也死去。后被封为荆国公。王安石变法虽然不能根本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国库收入。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不仅是政治家,还是思想家、文学家。
邓世昌(1849—1894年)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善长测量,驾驶,精能英文。毕业后曾在四海服役,任管驾。后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海军。1880年随丁汝昌赴英购铁甲舰。1887年8月奉命再度赴英、德验收致远、靖远、经远、济远四舰。次年任政远船管带。他治军严格,赏罚分明,爱护士卒,并苦心钻研技术,训练水师,深得广大士兵爱戴。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率政远船冲锋在前,陷于敌舰包围。在弹尽舰伤之时,他仍鼓励士兵沉着应战,下令向日军旗舰吉野号猛冲,准备与之同归于尽,但不幸被日军鱼雷击中,锅炉爆炸,他与全舰200余名官兵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