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含辛茹苦,为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上了大学,家长本该欣慰。而呈现在家长面前的清单和家书,让人感到,早已长大成人的子女,他们欢欣的背后竟然是父母辛酸的付出与沉重的生活。这不禁要让人疑问:子女的幸福要靠谁来创造?那些骄子的肩膀为何如此娇弱?
两份清单后面父母的辛酸
清单一:
2005年8月底,颖到青岛上大学,给颖留生活费1500元;
10月底,颖要买手机,寄2000元;
12月,颖急需笔记本电脑,寄8000元;
……2006年2月,颖返校车票318元,生活费1200元
清单二:
2005年9月,菜、米、面80元;
10月,色拉油30元、菜38元;
12月,给颖爷爷50元、菜35元、煤气(两个月)24元、水电费(2个月)120元、药费90元;
2006年元月,春节年货100元、双方父母各100元,弟、妹小孩压岁钱共200元,颖爸买鞋80元;
2月,请亲朋吃饭280元,药费67元……
上面两张薄薄的纸片,出自呼和浩特市民何女士之手。由于经济拮据,何女士有个记账的习惯。第一份清单是去年她女儿考上青岛某所大学工艺美术系半年多的支出,第二份是家里的生活支出。
何女士介绍,女儿上大学还不到一年,已经花掉2万多元。这些钱是夫妇二人多年的积蓄。何女士是内蒙古毛纺系统的一名下岗职工,丈夫给一家单位做保安,每月才挣四百多块钱。从两份清单的支出可以看出,女儿的花销都成百上千元,而夫妇二人平常的支出大多是二三十元,大年年货才100元。
何女士说:“孩子上学开支太大。我现在身体不好,前些年动了手术。她爸为了多点收入,去年冬天又找了个烧锅炉的临时工作。天暖和了,这份工也快打完了。我们商量着,等天暖和去卖羊肉串。”
女儿小颖也知道父母不容易,但她实话对父母讲:她怕被人瞧不起。拿笔记本电脑说,班里只有几个家庭十分困难同学没有。
小颖的父母认为,只要女儿在外面上学舒心些,自己累点儿、受点罪没啥。
[观点]内蒙古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阿尔泰认为:现在的学生们生活比较优越,但精神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教育、磨难教育。主要表现为:依赖思想严重,自主意识和成人意识差。同时,父母愿意对已经成人后的子女提供经济支持,让子女把家长当成摇钱树。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这一代人,他们的父母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前,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这些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社会上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现在连小学生都在比,放学后谁的家长是开车去接的,坐车的还比谁的家长开的车更高级。
这种“比富”现象和心理,对物质的高追求,已经深深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而随之而来的是,某种精神的丧失。这种精神就是“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苦其心智,饿其体肤”,就是对什么是荣辱的认识和选择。
“八荣八耻”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父母要在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更加强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政府和舆论应该为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八荣八耻“教育应该深入开展。
“一封家书只为钱“的反思
在父母眼中,孩子们的“家书抵万金“。而呼和浩特市民张先生看着儿子的家书只有苦笑着摇头。下面是这封家书的部分内容:“爸爸、妈妈:
你们好!不知不觉已有一段时间没有给你们写信了,身体还好吗?忙碌的学校生活让我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向你们倾诉,但是有一件事又不得不说,我没钱了,请尽快给我寄些钱来……
祝一切安好! ”
老张的儿子在北京市一所民办大学读书。“孩子上大一时,我们给的生活费还基本够用,今年上大二,要钱的次数就多了。以前要钱打个电话,可能是怕我电话里训他,现在要钱改写信了。“
老张说,后来他打电话给儿子,儿子回答:“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大学生。他给父亲举了个小例子:每次同学们吃饭都会叫上我,可是如果我参加了三次聚会还不请他们的话,下一次我就被他们踢出“局“。为了面子,为了与同学的友谊,只好硬着头皮问父母要钱。
老张说,为了儿子的面子,去年暑假,他拿出5000元,满足了儿了与同学们结伴去海南“社会实践“的愿望。
[观点]内蒙古农业大学宣传部部长李秀良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孩子的关爱也是人类的天性。
父母总为孩子操心、着想,而为人子女的为父母着想的反而较少。一些学生明知家庭有困难,家长有难处,却一味地追求自己的享乐和面子,是极不负责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父母和家庭都不负责、不尽义务,那么很难想象他们会对社会、对别人负责。
“一封家书只为钱”,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有一定代表性,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空白点,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的反思。
他认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鲜明地提出了要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我党的优良作风,要坚决反对和鞭挞一切社会丑恶现象,为当代青年人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李秀良表示,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观念应改变,高校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负责任、讲公德、守纪律的社会公民。
双手挑起生活重担的启示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纳林希里镇一名家庭贫困的初中学生,接到上海一位大哥哥的资助。资助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植物科学技术专业2003级本科生陈恩桃。
而陈恩桃自己也是一名贫困生。他的老家在四川自贡一个边远山区的农村,全家一年的收入不过3000元。从小学到中学,陈恩桃就一直依靠好心人的资助和学校的减免才完成学业。2003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每年5000元的学费是由国家助学贷款解决的。
近年来,陈恩桃一直资助着几名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资助贫困生和自己生活的所有开销,大部分来自校外校内的勤工俭学。这位朴实的农家子弟说:“学校和社会给了我许多,饮水当思源,我想我也应该积极回报社会。”
采访中,记者看到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在默默地用自己的双手,分担着远方家乡的父母肩头的重担,描绘着希望。
内蒙古财经学院2003级财税一班的特困生周坤,入学两年多来一直没有回过家。周坤来自赤峰市的贫困山区,上大学后家里已无力供养。每月他能拿到150元的国家助学金,每学期也有学校的困难补助,可这些仅够日常花销。今年春节,周坤没有回家过年,而是应聘了饭店的服务员,为新学期挣了些生活费。
学院学生资助中心负责人宋丽丽介绍,全校贫困生约占总人数的28%,其中特困生占到了8%。这些学生有的来自贫困家庭,有的则是父母双亡,他们基本上每个假期都不回家,靠打工赚取一些生活费。
[观点]阿尔泰说,与部分大学生追求高消费生活,只求享受,不善钻研,不愿从事辛苦的工作,像陈恩桃这样的大学生不但能够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团结互助,还能把自身的光和热奉献给社会和他人,服务于人民,精神难能可贵。这些青年荣辱感十分明确,身处逆境奋斗不息,值得提倡和学习。
他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高度概括,希望广大青年面对荣辱有清醒、正确的认识,更加注重道德修养,不断充实精神世界,为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