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光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校园时光
从另一个角度走近和了解科大 发布时间:2009-05-20发布来源:科大主页
送交者:USTCER 

走近和了解真实的科大,不要让谣言和虚假蒙蔽了你的双眼,做一个自知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满、踏实进取的科大人。通过转载一些校外知名人士对科大的评价和建议,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和定位科大:科大拥有什么、又缺少什么?科大又该如何去发展、去拼搏、去进取?

杨福家(“211工程”科大验收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原校长,院士):
我们专家组九位同志这两天在科大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不是客套话,是真心话。从听朱校长报告到考察实验室,到与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者座谈,看到科大取得了很大成绩,确实很受鼓舞。但同时作为组长,从上午和下午的讨论中,我感到专家组所有同志对科大都有一种期望,同志们以非常认真的态度,把科大当成自己的学校来讨论,对每一句话都认真琢磨。总之,专家组的全体同志对科大的发展既感到高兴又寄予很大的希望。 
刚才各位专家都已坦诚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这些见解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大寄予很高的期望,这个期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教育部对科大本来的定位。我们专家组已经把科大定位定得更高,定位在江总书记对科大的要求上。这个目标是总书记提出来的,也是几年来我与各位领导交往中感受到的,我与汤书记打交道好几年,跟朱校长最近也有不少交道,跟学校其它领导最近几年也有不少接触,我在你们身上都感受到了你们的这种追求。像朱校长到国外访问回来的报告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把学生放在很高的地位上,我感到这符合今天世界发展的潮流,同时体现了一种追求。朱校长很多次讲到了加州理工学院,我从这次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体会,我感到你们的追求是有可能实现的。这个追求,不仅在你们身上感到,而且在一些学术骨干身上,在一些年轻人身上,还有学生身上,都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力量。科大现在的这种气氛,我感觉是可贵的。有了这个追求,这几年在“211工程”的资助下也有了一些实际的动作。这些动作值得全国所有高校关注,像大家谈到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是中央提出的,总书记讲过好几次,但在这里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像学科的交叉,还有学科的重组,这个也是很合乎今天国际发展的潮流,在这里也做得非常好。其它大家看得出的一些特色,这几天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期望这所学校完全有可能像你们领导所追求的那样,不仅在国内外成为知名大学,而且会成为国内外一流的大学。我感到,科大建设一流大学的条件已经具备了。我想起了美国一位领导人讲过的一句话,他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有一个远期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目标,而且应该使得自己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了解这些目标,并了解实现这个目标对这个组织的利害关系,实现这些目标与本人的利害关系。所以我感到在现在这个关键的时刻,“211工程”一期完成了,在迎接二期的时候,科大怎么使自己的目标和坐标更明确,非常重要。 
上次“211工程”部门预审的时候,我提了一个意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应单单注意科学,还应注意技术。刚才也有人从另外一种方式来提这个问题,即怎么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有更直接的推动。像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它经常非常自豪地说,对美国国防和高技术企业有影响的先驱的技术,首先在它那里发源。中国科大的定位应该定在哪里,我想校领导都有考虑。在今天这个关键时刻,我感到更应该考虑得更细致一点。在这个学校,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亮点,这些亮点使我感到把加州理工学院作为一个目标不是不可能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重点突破,会使得这个学校不管在科研方面还是在培养人才方面都将产生非常大的成效。这是我重点想讲的一条。 
谈到不足方面,我们想非常直爽地说了。朱校长在报告中非常自豪地说,中国科大有一个中国高校唯一的大科学工程。这个大科学工程是全国科学界都看好的,如果它成功了,不仅对科大有影响,对全国也很有影响。从世界范围来讲,高校中间有大科学工程是很普遍的,但中国独此一家。因此我感到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非要成功不可,这已经没有退路了。但到现在为止,我感到它不够理想,由于各种原因不够理想。与其它建设项目相比,投进去的与产出来的是不相称的。合肥同步辐射作为全国高校唯一的大科学工程,全国科技界、教育界都看着、都期望着,这对科大会产生影响,对全国都产生影响。怎么能够采取最有效的手段,使它能够比较快地做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从客观上讲是有可能的,在实际工作上恐怕需要投下更大的努力,使得它在科学界真的成为一颗很闪光的亮星。 

孙义燧(“211工程”验收专家组成员,南京大学教授,院士):
我对科大比较了解,以前常来,因此对科大的印象一直比较好。总觉得这个学校规模不大,非常精干,很有特色。通过这两天的活动,我感到与同类的学校相比,国家对科大"211工程"建设投入的钱虽不多,但效益非常好,科大的投入产出比是很高的,很希望国家、社会以及主管部门等各方面能够加大对科大的投入。下面我讲一些具体的意见: 
第一,科大的学科建设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科大的学科建设真正做到了学科交叉,我们南京大学也讲学科交叉,但没有科大做得好。比如,不同学科联合投资购买大型仪器设备、联合使用和管理,联合搞学术研究,并且做出了一流的工作。这对很多学校来说,不是一下子能够做到的。 
第二,科大"211工程"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比如量子信息、量子通信,极端条件下的凝聚态物理、化学反应的人工控制,等等。这些成果是科大发展中非常亮丽的风景线,非常漂亮。我觉得很值得学习,因此要了一些材料,准备带回去给学校领导参考。 
还有一点,科大的年轻人很活跃。以前我到科大来作报告,就感觉到科大学生提问题很活跃,我们学校的学生相比之下比较规矩。这次我感觉到科大更可贵的是拥有一批充满活力的优秀年轻教师。在上午的中青年学者座谈会上,我问他们在科大的感受到底怎样,满不满意,心情好不好,他们说科大现在的确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改善,尽管还存在不少不足的地方,但与老一辈的教师相比要好多了。这些年轻人能够这样看问题,这样比较,我感到他们真的热爱科大,这一点难能可贵。我问为什么一些人从国外回来还是到了科大,他们说科大有好的环境。从与他们的谈话中,我感觉到这些年轻骨干的确是发自内心的对科大的挚爱,他们在科大比较稳定。 
另外,我还有一点建议。就是科大应有一些突出性的标志,像量子信息、量子通信,我觉得科大应该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把它做大做强。因为这一块是信息领域里非常活跃的一块,而且刚刚处在突破阶段,很不容易。 

侯自新(“211工程”验收专家组成员,南开大学校长,教授):
我跟科大的同志们有很长时间的合作,这次到科大来学了很多东西。通过这两天的验收活动,我感触很深,觉得科大在比较差的环境下,特别是区位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个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觉得科大“211工程”建设不仅是全面完成而且是相当一部分超额实现了原定目标,并且是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了建设任务,这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除了学科交叉以外,还有一点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前沿问题进行重点突破。特别是在量子信息研究方面,他们最初的研究是非线性在等离子体和孤子的理论研究方面,随着工作的深入,他们很敏锐地抓住了量子计算、量子信息;而且在原来的理论基础上,通过“211工程”的支持,把实验科学加了进去。应该说,这个学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有了一个比较大的突破。我觉得这个经验应该认真地予以总结,我们国家很需要这样的工作。我们讲“有所为,有所不”,要想有所为,你就得抓住关键的工作,否则,不是想“为”就能“为”出来的。现在在中国,我们不管怎样增加投入,与发达国家还是不能比的,还得走自己的路,这是我到科大学习的一个很大收获。杨校长跟我说在北大验收时觉得北大整个水平比较高,但是客观地说,北大不像科大在很多地方有一些非常突出的东西。我来以后,觉得科大这两样东西给我的印象确实非常深刻。我们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究竟怎么去做,应该好好总结,现在科大在这方面的工作有了很好的经验,并且在实践上有了突破。这个经验不仅对科大和全国的高校,甚至对全国的科技界都很有意义。
第二点,我觉得科大“211工程”不仅仅使用了这笔钱,而且通过这笔钱引出更多的钱。这种方式完全符合国家计委原来的考虑。"211工程"作为国家项目虽有28个亿的建设经费,但经100个学校来分摊,其实又是个非常小的项目。现在能有这个成果,是大家努力的结果,而且科大的很多做法我觉得都是很有启发的。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吸引更多的资金,因为这个项目做好了,其他方面自然都会给予更多的支持,使它能够取得更好的突破。比如量子信息,通过对实验设备作适当的调整,然后就争取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它方面的支持,使它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点给我印象很深的是科大的活力。科大建校时间不长,本来就有较多的困难,到合肥之后,地理条件又很不利,在这种情况下,“211工程”的投入能把队伍凝聚起来,使得年轻人能够在比较稳定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这对学生也很有鼓舞作用。我觉得这个做得也是很好的。我对科大数学系的情况比较了解,数学系曾经一度人才流失相当严重,昨天到数学系参加了一个小的座谈会,通过交流,我觉得还是很受鼓舞的。科大能有这么一批年轻人相对稳定下来,这对科大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科大向来拥有年轻人才的优势,这个优势现在还在继续保持和发扬,我非常欣慰。 
下面提几点建议供科大领导们参考。第一点,科大在应用研究方面亟待加强。这个问题刚才徐老师谈到了,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应引起科大领导的重视。与基础研究相比,科大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在产业化方面,没有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也没有很好地形成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虽然也有一些项目和公司现在发展得不错,但是跟全国的其它高校相比,特别是跟北大、清华比,差距就比较大。这个差距,我想一方面影响了科大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科大未来的发展。
第二点是怎么加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建设的问题。这个项目投入最大,是我国高校中唯一的大科学工程,目前它产出的成果和国家对它的投入不太成比例,投入这么大,能拿出的有显示度的成果和其它项目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这个事情我们之所以关心,因为这是全国高校唯一的大科学工程,做好了不仅对科大,而且对全国高校都很有意义,我们期待这方面有大的突破。

余寿文(“211工程”验收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从整个验收过程来看,我有几个感觉。第一,科大很有活力,很有潜力。"211工程"的支持激发出了一部分,没有全部激发出来,投入产出比是很高的,但是由于投入不足,影响了科大能量的发挥。科大的天时和人和都很好,如果给它投入相当额度的话,它爆发出的能量会比我们今天看到的要大得多。所以我心里有一种很深切的希望。就是说教育部也好,中科院也好,科大是中科院唯一一所直属学校,而且科大在全国高校的排行位置很高,科大得到的投入和相应的兄弟院校相比,我们觉得应该大大加强。因此科大现在能够取得很多成果和很多闪光点,很令人激动;而且科大在运行机制上也有新的尝试。无论是出于兄弟院校的心情,还是从国家发展科教的角度出发,如果能对科大这样的学校给予更多的投入,真正把它的潜力和活力释放出来,可能对我们国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以及在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有很好的前景。 
现在欣逢"天时"--改革很好,"人和"--科大有一批相对稳定的年轻教师及活跃的学术氛围,这也很好。"地利"方面相对不利,这是现实,并且有些情况不是学校能够逆转的。处在这样的条件下,怎么利用现有条件更好地去弥补这种地理、信息上的不足。现在网络开通会比以前好一些。另外科大从创建的时候开始,就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中科院和科大的"所系结合",即有关的所和学校有关的系、学科间有一个非常好的合作。这个方针在50年代末就形成了,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个传统在新的体制下发生了很多变化。朱校长说科大有12位院士,我想不止,科大后面的院士多得很,中科院有很大的资源库、人才库,有那么多国家级实验室,有那么多各个学科的院士,但中科院没有良好的学生生源,没有科大这样活跃的学术气氛。怎么把这种传统的合作进行创新和发扬呢?朱校长到欧洲考察时特地和马普研究所讨论过这个问题,马普所和德国大学之间有一种很好的合作机制,这种机制又不能全盘照搬到中国,现在中科院的研究所可以自己授学位,自己搞研究生教育,所以我就觉得,如果科大在新的形势下面能够充分利用中科院的这个机制和后面强大的智力资源和条件资源的话,我们很多学校是没法相比的。所以我说其它高校的院士再多,也没有科大的院士多。 
怎么做到这一点?合肥董铺岛那边有几个研究所,可以就近开展合作。举个例子,昨天自选参观,我参观了力学系的"现代工程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材料设计"--"211工程"支持的第六个重点学科,应该说支持是很少的,500万在6个兄弟里是最小的。但是从他们的能量和活力来讲,我感觉到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很多很好的工作。如果中科院和各个方面能给科大更多的投入,科大能把它的基础设施、教学设施以及适当加宽重点学科的面,对有些学科加上更多的投入,我觉得进一步发展还是可预期的。所以如果和合肥附近材料方面的研究所合作,比如固体所和其它一些所,就能把所和系之间的关系做得更加良性的循环。6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许多中科院院士在科大兼职,科大的一些学生也被送到有关的研究所,包括北京的很多研究所,在那里做论文和做研究生。现在慢慢游离成两个研究生院,中科院也有它的研究生院机制在运转,科大怎样利用这样得天独厚的机制的优势,走出保持一定规模但水平较高的新路。科大后面的资源优势比较强大,如果真正把这个优势发动起来的话,我想像我们清华大学这样的学校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你没有中科院那样强大的实验室和那么多智力资源的支持。 
但是现在和原来建校时的初衷和方针相比有一点新的变化。怎样使这种变化运转到更加良性的循环上去,我觉得这是个战略上的问题。我想校长脑子在转这个很大的战略问题,所以你考察欧洲、考察美国,你都在想这个事。我也没想出个什么道理来解决,但是我想这个问题总得解决,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可能科大主要的特色和它的优势就发展起来了。 
提一点建议,科大能不能就研究新形势下的"所系结合"专门立项,拿出经费,找一些人在一段时间内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战略性的回答。这项工作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或许可能一下子很难做出可行的东西,但是如 果做好了,找到了钥匙眼了,就很有意义。路甬祥院长是从浙大出来的,应该对学校人才建设很有经验。今后在科大和中科院的研究生培养的良性循环上,怎样把这个特点做出来。科大应该在发展战略研究上提出一个比较好的建议,并且报到中科院的核心部门。说心里话,我对科大抱有很大的希望。科大的潜能和已经积聚的能量比较高,但是由于投入不足使它能量的释放受到限制;另外科大有得天独厚的其它学校不能比拟的优势,怎么把这些优势在新形势下做各种各样可能的比较战略研究,最后找出适合科大特点的发展的路子。

from USTCers 200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