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心理学家
希波莱特·伯恩海姆(Hippolyte Ber 发布时间:2016-04-25发布来源:科大主页

希波莱特·伯恩海姆(Hippolyte Bernheim )

希波莱特·伯恩海姆[Hippolyte Bernheim 1840.04.17-1919.02.22],法国心理治疗家,生于法国米卢斯,逝于巴黎。他是南锡学派代表人物。研究癔症、催眠和心理治疗。

他首先创用“精神神经症”(psychoneurosis)一词,用以称呼癔症和其它功能性障碍,使之有别于皮内尔的“躯体神经症”(physical neurosis)。

伯恩海姆曾在法国的南锡开业行医,由于当时 A.A.李万保用催眠疗法“治愈”了一位他未能治好的坐骨神经痛患者,受其影响,他也转而学习催眠疗法。伯恩海姆和李厄保两人都造成布雷德的理论,即所谓的南锡学派。

他认为催眠是睡眠的特殊形式。在催眠,对象的注意力集中在催眠者的建议上,从而强化了催眠过程的心理天性。证明了催眠现象的发生是与暗示有关,因此无论精神病患者或正常人都可进入催眠状态。

他最早提出“对癔症的治疗不是暗示,而是消除暗示”;力斥“滋力影响”等学说、指出催眠是基于暗性增高的一种心理现象,正常人只要接受暗示就能被催眠。沙尔帕特里学派的沙可则坚持认为催眠是病理现象,正常人不可能被催眠。双方就此激烈论战。后来的事实证明伯恩海姆的意见是正确的。

伯恩海姆和李厄保确信催眠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同样适用于不患癔病的人。但是,当他意识到人的愿望并非总能发愿以偿时,他对催眠的成功这一事实产生了几分疑虑。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处于催眠状态时,一旦受到暗示,新的态度和新的信念就会被患者不国选择地接受并付诸行动。

南锡诊所成为巴黎诊所的竞争对手。尽管这两个学派在理论上似乎相去甚远,但两者都基本上采用了催眠术来治疗患有神经疾病的患者。

S.弗洛伊德曾于 1889 年跟随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术,这对他以后发展精神分析法有很大的启发。

(资料来源:武汉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