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心理辅导】
怎样帮助处于失去亲人的人
一 支持与帮助
居丧之初多处于休克期,表现麻木.目标应放在建立关系 提供支持鼓励表达感情 安慰关心,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邦助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
二 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的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 治疗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居丧者表达出各种想法。 邦助居丧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是十分关键的。 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例:痛失爱子的父亲) 必须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用日记等其它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丧亲者需要交流丧亲者的体验,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悲伤、内疚或愤怒之情以及了解正常的悲恸过程。预先告诉丧亲者其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寻常体验(如死者出现以及相关的错觉、幻觉等)对其是有帮助的,否则这些体验可能使之受到惊吓。 此外还需要对其施以以下帮助: ◆帮助其接受丧亲已成事实; ◆帮助其顺利渡过上述悲恸的不同阶段; ◆帮助其适应死者已不在的生活。 在第一阶段,从否认死者已不在到接受现实这一过程中,丧亲者可能需要帮助。 瞻仰死者的遗容并丢弃死者的所属物品有助于这一转换,应鼓励他们完成这一仪式性活动, 与之讨论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丧礼的安排和经费上的困难 年轻的孀妇需要人帮助她继续照料年幼的小孩,为孩子们提供支持而又不致过于抑制她自己的悲恸之情。 随时间的流逝,要鼓励丧亲者逐渐恢复与社会的接触, 与其他人交流自己的丧亲体验,回忆与死者共享的快乐和成功体验,考虑死者所希望生者能进行的积极的建设性活动。
继发的丧失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继发的丧失表现为一种无形的象征性的丧失时,例如丧子的父母同时感到失去了自身的一部分,也失去了对孩子所怀的梦想和希望。
应使居丧者懂得悲哀将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这一点能使居丧有所准备。例如,一对夫妇在孩子去世后关系日益紧张,对此认识以后,会把它看作是悲哀反应的症状,而不会轻易认为彼此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三.干预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此时此地此人”,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抱现实的态度,治疗者无回天之力,但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给予。治疗者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要使它影响治疗。
学会处理居丧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愤怒,这只不过是敌意情绪的转移。促进居丧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回避 借酒浇愁 暴力 自杀等是不健康的行为。(例:丧夫的妇女)
即能“共情”,能分担居丧者的痛苦与悲哀,又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使居丧者滋生绝望或过份依赖。 鼓励正视困境和问题。避免不现实要求“往好处想”或淡化事情。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痛苦终将减弱,生活将富于新的意义。(例:失去大儿子的母亲)。
咨询员的声调开始时就应与来访者的声调相匹配如果来访者的声音听起来平缓而悲伤,你应该轻声说话如果来访者的声音愤怒而响亮,你的声音应该与其接近但音调稍低于来访者慢慢地,把你的音调调到正常水平来访者会匹配你的音调
尽量使用来访者的用词、用语与其交谈来访者:“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咨询员:“您已经制订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吗?”来访者可用俚语,但不鼓励用贬义词或不恰当的词汇
倾听:
好的倾听者:用心理解和领会思想与感情允许口误或用词不当允许停顿和沉默搁置自己的需要与看法
不好的倾听者:打断对方的谈话随意转换主题说教匆忙下结论回避问题
专注:
好的专注:眼神的相互接触身体略向前倾
差的专注:不直接面对、呆板、垂头、无精打采
避免应用的交流方法:
给予建议拒绝来访者给予来访者评判转换话题无济于事的安慰 不真实的承诺
避免出现如下情况:“你不应该那么想 ”“你不应该伤害你自己 ”“你怎么能那么做呢?”
四.支持居丧者应付悲哀反应过程
了解居丧者的人格对于了解个体的独特反应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痛苦,他必须面对和经历居丧过程,回避和试图绕过这一阶段是不现实的。
告诉他应激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帮助居丧者了解自身的悲哀过程,能减轻居丧者害怕会因此发疯的恐惧,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将要面临的问题。
五.适应丧失,并逐渐投身新的生活
什么时候开始鼓励居丧者投入新的生活,取决于居丧者的个人特点、丧失的性质以及干预的进展是否顺利。但是,尽管有许多困难,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迈出这一步,鼓励居丧者在新的活动、新的人际关系中找到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