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非典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驿站 > 正视非典
调整心态,坦然面对“非典” 发布时间:2003-05-07发布来源:科大新闻网

--我校专家谈“非典”的生理、心理预防

最近,肆虐流行的非典型肺炎让一部分人出现恐慌情绪,有的人不敢出门,有的人乱吃补药,还有些人整日坐立不安。这些现象和情绪或多或少影响了在校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日前,记者走访了校医院院长陈林义研究员和校学生处副处长、校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孔燕副教授。两位专家分别从病理和心理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陈林义院长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定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的“非典”,目前已经明确为“冠状病毒” 病原体感染所致,是一种传播性很强的感染性疾病。目前对它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因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但“非典”病毒在潜伏期的传染性远远小于其症状期的传染性,且传播渠道有限,普通人一般只是在密闭、不透风的场合或与“非典”患者近距离接触时,才比较容易受到感染。因此,只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预防措施到位,可以大大减少感染“非典”的机率。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频发期,尤其是青年学生在注意防范“非典”的同时,更应注意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体魄”。陈院长提醒大学生,眼下正值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有益的娱乐活动,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并且“非典”是有临床诊断标准的,不要稍微有点咳嗽或者感冒就怀疑自己得了“非典”,造成不必要的生理、心理紧张。他同时告诫大家不要随意服用预防药物,滥用药物有害无益。一旦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治疗,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对其他人和整个社会都有好处” 。

“坦率地说,非典引起人们担忧、恐惧等负性情绪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校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孔燕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的心理健康教育谈了自己对非典的看法。“关键在于要承认负性情绪的合理地位,善于疏导、转移和排遣,从而避免负性情绪的持久和泛化。不恐慌、不轻视,以健康的心态正视非典”。

人们在非常时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都是正常的,面对非典型肺炎,有些人紧张过度,如临大敌,有些人却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有些人则积极主动做好个人预防措施,这些都关乎心理健康领域。孔燕主任建议,大学生要重视个体的自我调整。首先要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情绪,要明白有些情绪反应不是自己能够随心所欲控制的,不要试图用理智或意志控制这种情绪,以免造成更多的心理冲突。要尽量多地去寻求社会、别人给予自己的情感支持,了解“非典”相关知识,减少信息误导的影响,冷静面对疫情、面对变化,增长知识,保护自己,同时应尽量多地给自己创造舒缓压力的环境和机会。相信科学、有效防护、加强交流、积极调节自我是应对“非典”恐慌的不二法门。孔燕说,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非典”,以良好的心态、科学的态度坦然面对“非典”,以正确有效的方式预防“非典”,就能顺利平安地、心身健康地度过这段“非典”时期。(宣传部20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