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非典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驿站 > 正视非典
中国疾控中心公布防治"非典"心理干预方案 发布时间:2003-05-02发布来源:科大新闻网

(2003.04.28 09:57:39) 在“非典”病魔肆虐的时候,人们除了需要对抗疾病外,还要和“心魔”作战,克服恐惧心理,调整心态。昨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两位专家吕秋云和阎俊公布了他们拟定的防治“非典”心理干预方案。

据两位专家介绍,“非典”流行和一般灾难如地震、水灾、空难等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非典”涉及的人群面广,且人们在生活中很难分辨“非典”,加之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会使人感到无处躲藏,无力应对。这比其它灾难性事件更让人们感到紧张和恐惧,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行为的反应(应激反应)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专家拟定的方案中,针对各类人群分别提出了心理干预方式。

心理干预方案(部分)

-针对治疗中的病人

1、当病人得知患病而被隔离时

心态:麻木、否认、愤怒、恐惧、讨价还价、懊恼、抑郁、失望、抱怨等。

干预:(1)理解病人出现的情绪反应属于反应的一种方式,做到事先有准备,不被患者的攻击和悲伤行为所激怒而失去医生的立场,如放弃治疗、与病人争吵、过度悲伤等。(2)在理解病人的前提下,除了药物的支持治疗之外应给予心理支持,如避开攻击性的话题、不与患者正面冲突、安排就诊和转诊。摆明目前的病情判定依据和结果,不强调完全确诊。(3)强调隔离手段是为更好地观察治疗,同时是保护最亲近人的方式。说明目前治疗的病死率并不高、干预的有效性。

原则:宽容对待患者、尽快稳定患者的情绪、以服从治疗为大局、支持、安慰。

2、当病人处于隔离治疗中

心态:联系不到家人的孤独、对疾病的恐惧、对治疗的过度乐观、放弃治疗、不合作。

干预:(1)客观如实地报告病情和外界的疫情,使医务人员及患者作到心中有数。(2)联系外界亲人,信息传达。(3)以目前治疗的范例说服患者一同抗病。(4)环境生活有序,以适宜的轻松气氛影响患者。原则:如实对待、和谐有序、信息传递。

-针对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

心态:濒死感、恐慌、绝望等。

干预:镇定、安抚的同时,加强治疗。治疗有序,避免慌乱。

原则:安抚、镇静,特别注意情感交流。例如一位护士说:我护理一个重“非典”病人,开始离他很远,有一次给病人喝水后,病人说“舒服多了”,说着眼泪流出来了。

-针对“疑似”的病例

心态:侥幸心理、躲避治疗、怕被歧视、焦躁、过度求治、频繁转院等。

干预:(1)宣传疾病的正确知识,及早观察治疗是最好的时机。(2)为人为己,必要的保护措施。(3)服从大局的安排。(4)使用适应性的行为和非破坏的行为减少应激。

原则:正确宣教、服从大局、必要的防护、减少压力、支持。

-针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

心态:躲避、不安、对医疗的过度期待和放弃、过度勇敢、无防护等。干预:(1)鼓励支持面对现实、接受现状、正确对待。(2)正确的信息传播和交流。(3)接触者与他人信息的交流,释放紧张情绪。

原则:正确宣教、积极的其他方式交流、接受现实,安慰。

-针对不愿公开就医的人群

心态:怕被误诊和隔离、缺乏认识、回避、焦躁等。

干预:(1)知识宣教,消除恐惧。(2)及早就诊,利于他人。(3)抛除耻辱感,正视疾病。(4)及早防护。

原则:劝导、不批评、支持、引导。

-针对大众

心态: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放弃等。

干预:(1)正确的信息,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2)消除误区。(3)交流、适应性行为的指导。(4)不歧视患病、疑病人群。(5)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饮酒)。(6)自我识别症状。(7)自助、助人。原则:健康宣教,指导积极应对,消除恐惧,适宜防范。

-针对医护及相关人员

心态:恐惧被感染、担心家人、过度疲劳和紧张、抑郁、焦虑、悲伤、面对患者死亡的打击等。

干预:(1)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扎扎实实地培训。(2)有人(他们信任的人)随时关心他们。(3)有效地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4)适宜地放松和休息,正常进食。(5)情绪的自我调节。(6)避免非适应性行为。

原则:相信科学、有效防护、多交流、调节自我和他人。(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