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驿站 > 学生作品
大学生怀旧现象的心理分析 发布时间:2013-09-27发布来源:科大新闻网


前言

日前高考的临近以及在与老同学联系时常听他们感叹大学生活的种种无奈以及高中生活的各种美好,于是想着也许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后在网络上发现很多人都有此感慨,于是接着这一心理学论文的机会,仔细研究一番。

正文

已经进入大学将近一年的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回忆起高中那个拼搏奋斗的季节,用毛泽东的诗来表达便是“忆往昔峥嵘岁月”;韶华易逝的感叹也时有发生,步入大学的我们也便有了高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体会;而伴随着我们步伐的扩大,我们的身影没入远方的同时,我们的心有时却又回到了那时的我们读书的地方,于是又与“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产生共鸣。

大学时代,正是我们青春焕发,活力四射的季节,我们本应更加关注现在,本应有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向往,本应有着对自己生涯正式扬帆起航的自豪与骄傲,可是我常发现:宿舍里的哥们会在叙述过往时眉飞色舞;有时也会沉浸于过去的酸甜苦辣之中;在网上很多人常常沉浸于与昔日的伙伴的聊天之中——大家似乎对过去更加留恋,而对现在却缺少一定的关注。而一系列的怀旧式玩具的热销,一部部类似《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电影的热映似乎都反映了我们正式进入怀旧的年代。因此,这种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就显得有必要了。

一、怀旧心理因素:今昔的生活的变化对怀旧心理的影响

现象

在我身边有很多同学在过去都是一些学校里的佼佼者,而大学的重新洗牌让很多人难以接受,有些人感觉到自己淹没于群星之中,甚至深感自己乃蝼蚁之辈;同时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单是以往的学习至上的观念,导致原来一些只注重成绩的同学不知所措。还有许多人没有个人在外独自生活的经历,骤然与过去的家人朋友老师分离,强制性的时空改变使许多人没有适应,感觉自己在大学中没有真心朋友,认为大学中的同学都很冷漠,他们自己都有了朋友圈,不愿再接纳自己。上述的种种现象便让我们对过去产生了依恋情绪,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常常在口中念叨着高中生活。

分析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上来看,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焦虑心理,而这类焦虑心理大多属于现实性焦虑,即对客观环境中潜在危险与威胁的情绪反应。这类危险多数情况下是认为自己的实力才华得不到体现,自己的价值得不到欣赏,以及自己的社交沟通能力不够,无法再交到真心朋友等等的消极情绪。同时这些焦虑也不是没有理由的,饱含了失败,不安全感与惩罚的危险,以下分别对上述现象分析。

1.学习优势的变化:事实上,很多人在步入大学以前常常是一帆风顺的,所以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在进入科大以后必然也会优秀,但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旦预感自己许多地方并非过去的那样优秀时,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安便占据了整个人,焦虑此刻趁虚而入。以我自己为案例来说明这一点:在中考时由于自己是裸分状元,便自认为在高中会延续初中的传统,可是进入高中后发现自己其实并非预想的那么优秀,害怕失败,于是就产生极大的焦虑情绪与压力,导致自己长期失眠。

2.朋友圈的变化:大学以后,往日的朋友各奔东西,昔日建立的友谊似乎就要丧失,我们此刻本身就有一定的失落与不快,而对于新同学又认为自己很难迅速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当中,加上对我们许多人本能的对未知恐惧使得我们对自己的适应性的信心降低,产生了焦虑。而我们机体此时在应对焦虑时,有时会以投射的方式,将自己对新同学的看法投射为新同学对自己的看法,臆断别人不愿接纳自己。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内部危险转化为外部危险,减轻了自己应付的难度,却又反过来使自己更加与新朋友隔绝,也加剧了自己对外部的攻击性。一个反面的例子便是近来发生的复旦投毒事件, 林某的行径也与这些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这些原因,我们会产生“分离焦虑”,这就是我们在从过去到现在阶段连接过程中产生的停滞与固定, 于是我们便陷入了对过去的无限怀恋,试图让过去的种种生活重现,忽略了现在的生活。虽然这是一种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但是这在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积极的办法,也不利于我们人格的发展,而李玥的研究表明过度的怀旧只会让我们停滞与落后,有时甚至产生一些攻击性行为,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当下,活在当前。

二、怀旧心理因素:高考对大学生怀旧心理的影响

现象

大多数人都经历的高考,正所谓“十年寒窗,只在高考”,可见高考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高考离我们很近,我们每一个人对之应该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我周围的同学大多数都认为高考的时光是最幸福的时光,虽然之前我们会埋怨高考时的我们的清一色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的枯燥与单调,肩上承担的巨大无比的重负,铺天盖地的试卷给我们的紧张以至于窒息的压迫感,各种艰辛的学习生活的酸与苦。可是事后我们却常常以一种羡慕的眼光去欣赏着下一批学弟学妹奔赴考场,并试图告诉他们高考其实是多么美好,甚至有些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后,恋爱对象也首选高中同学。

 分析

在高考备战期间,大家如同战士般一起“出生入死”,为的是越过高考这段“坎”,血与泪般的团队生活经历在大学中是不可能再度集体重现的。而这些,对于我们本身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团队的奋战意识便让个体意识融入了集体意识中,给予了我们归属感,我们在经历了这种近乎残酷的磨练之后,自然而然对同学老师的情谊很深,对当时自己所处的环境十分眷恋,对自己曾经的团队十分留念。同时,多数人都成功走过了高考,在事后面对高考时也会有一种成就感,而由于“首因效应”的影响,他们对于高考留下的自然便是美好的回忆,自然而然在日后生活中容易谈及自己的美好往事,以我的室友(化名小明)为例,他常常认为自己在高考这段时间里是有惊无险的,虽然自己在几次模拟考试中排名以百为基数跳动,但最后超常发挥进入科大,所以他常常将自己的高中生活挂在嘴边;少数人虽然在高考中成绩不如他们所愿,但是对于高考带给他们的一些新的面对人生的见解以及当初自己的奋战历史也会促使他们美化自己对高考的记忆,产生对高中生活的怀念,我自己便是一个例子,虽然认为自己高考失利,但是在经历高考这个大的挫折之后发现自己对今后的人生方向更加明确了,所以感觉之前的那段阴暗的历史都变得十分温暖,以至于有时也会徘徊在那里。至于那些高考之后班对的产生就更好理解了:记得心理课上的“吊桥实验”参考文献4结果告诉我们,人在面对极其紧张的外界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会让人将自己心跳加速的情形误认为是自己对异性产生了好感,在面对高考这种巨大的危险环境时,我们的肾上腺素分泌必然是旺盛的,因此,人们会对高中同学产生依恋,进而生成一种怀旧情结。

三、人人网等SNS网络工具对大学生怀旧心理的影响的探究

现象

由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新型社交类网站的流行,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于是自然产生了SNS等网络工具对我们的怀旧率的影响这一问题。

对于这一点,由于相关数据不多与假设并不多,于是自己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统计分析。统计的过程与形式以及内容附于文后,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从下表中明显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SNS网络工具关注过去朋友的水平显著高于3,而且大一学生尤其明显。说明SNS类工具成为大学生联络老友的主要工具之一。而其在使用SNS网络工具时联络“前辈”程度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大一学生在各年级学生之中大一学生该项指标最高,体现了大一学生出于大学起步状态的特点。

由以上结论自然想到SNS对怀旧率是否有关,于是展开下列统计分析:

(1)对怀旧率与SNS使用的分析

卡方检验得χ2=0.4015 而χ20.50(4) = 0.455,故只有小于50%把握认为SNS使用与大学生怀旧率有关。说明SNS工具使用对大学生怀旧率影响不大。

(2)对使用SNS是否与联系过去朋友的孤独感联系

χ2=0.0840,故可以认为大学生使用SNS工具对联系过去朋友孤独感没有影响。

(3)对使用SNS是否与珍惜过去朋友的影响

χ2=0.3722,故可以认为大学生使用SNS工具对我们珍惜过去朋友程度基本没有影响。

结论

从上述3个相关度的分析,可以初步发现其实SNS这类网络工具的发明本质上并不能影响我们自身的心理情感,也就是说,大学生使用这类工具时表现出的怀旧心理,事实上只是一种情绪的外化,其怀旧度基本上是与其他因素有关。同时,这有从一方面验证了孙薇的观点,也就是人人网等各类社交网站的流行主要归功于它从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使用需求。同时它们也将大学生的各种心理以基本相同的倍率放大出来。

总结

对于大学生来说,怀旧是很普遍的现象。怀旧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引起我们的不适应,进而带来的对适应环境能力的怀疑,对未来的担忧,使得我们常常借助怀旧来释放这些不良的情绪,虽然SNS这类网络通讯工具的流行离不开大学生这一主要群体,但是这对我们的怀旧情绪并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的怀旧情绪主要还是受环境的改变以及一段特殊的经历——高考这两点影响。一方面,根据文献2中的结论,怀旧是认同的延续性体现,将我们与过去及现在恰当衔接起来的方式,有时,它也是我们出于归属感的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归属感需要是属于低级需求的一种,是人心理健康的基本的需求,因而对我们大学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过度沉浸在过去之中我们很难更好,更积极主动地去面对眼前的生活,不光对自己,也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在怀旧的同时也要牢牢遵循传统的中庸之道,学会适度怀旧,学会面对现在,着眼未来把握当前,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主动调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毕竟毕淑敏也说过“一切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箴言也时时警戒着我们认清自己,当然,我认为,对自己的认识更要将目光放在当下与将来,毕竟“以往之不可谏”,“来者之可追”。所以,我们可以怀旧,但不能沉溺;可以怀旧,但更需努力!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 C.S.霍尔

2.《大学生的怀旧心理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李玥

3.《青岛画报<复旦投毒案>》

4.《恐惧与爱情》郑世彦

5.《心理世界<趣谈心理效应>》 廖军  冯宇

6.《人类激励理论》 马斯洛

7.《模糊数学在社会学研究中的运用》 杨心恒

8.《从人人网流行看大学生的使用与满足》 孙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