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的持续扩大,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留在农村学习和生活,成为留守儿童。据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有农民工2.69亿,比上年增长2.4%。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多达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比5年前增加约242万人。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教育的相对薄弱以及社会保护力量的不足,留守儿童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问题十分凸显,安全事故、意外伤害、被侵犯甚至违法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的不时发生,不仅给某些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带来了伤害和不幸,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全国妇联的研究数据显示,12~17岁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29.62%,超过1800万。据有关方面研究,这一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问题最多、也最为突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是他们进入了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人的身体发育完成,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由于身心的剧烈变化,极容易出现疑惑、叛逆、躁动、焦虑等心理。处于青春期的人,最需要关爱和教育引导。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教育的缺失、缺位或者不当,都可能给人的健康成长带来某种不利影响,进而造成成年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及障碍。
有研究者指出,青春期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缺少必要的青春期发育知识,对性及生殖健康知识不了解;尚未形成端正的青春期健康态度,一定程度上对自身成长发育抱有烦恼、担忧等负面情绪;同时,缺乏自我保护和防范意外伤害的能力。这跟农村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教育的现状是分不开的。调查发现,由于与父母分离,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指导,他们平时跟同伴、教师的交流也很少。很多农村学校既没有开设青春期教育方面的课程,也没有专门教师。很明显,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教育还非常薄弱,在个别地区甚至是空白。
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机制。各地党委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增加投入,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责任,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增强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首先,各地党委政府应进一步加强领导,全面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教育的作用,通过建立示范点、建设农村社区儿童教育保护中心等,组织专门力量和专业人员,对留守儿童开展专门服务和专门教育,引导儿童的闲暇生活,传播社会正能量,让广大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其次,要进一步强调父母的责任,加大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帮助父母履行教育职责,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再其次,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成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把育人摆在首位,在帮助留守儿童成人的基础上成才。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陈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