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甚至是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然而,现行的国家特殊人口政策造成了80、90年代后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或少生子女,在缺少同伴和家庭几代人溺爱的温室环境下,他们在思想和心理上普遍存在缺陷。如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存在孤独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怕吃苦、不爱劳动、爱国主义思想淡泊,等等。这些缺陷将影响和制约着他们一生的发展,如不能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正确引导,必将对我国未来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形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学生假期特别是暑假是青少年最为集中、时间最长的休息假期,也是发现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最好时间段。然而,现实的实际情况是孩子要不为父母安排的各种培训、补习班而备感压力,要不放任自流,不但白白浪费时间,有的甚至还会沾染不良行为,失去假期的应有的意义。因此利用假期有效开展由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全方位实施的爱党、爱国主义教育、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劳动创造财富教育、科学发展观及创新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建议:
一、建立假期学生素质教育机制
1.在组织实施上,建立政府牵头统一部署、全社会共同关注、学校具体实施、家庭配合支持的全方位工作机制。政府及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动员家长全力配合与支持,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一定要注重实际效果,不搞花架子,并且极力避免“5(5天的学校素质教育成果)-2(2天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0”状况。
2.在活动经费上,尽量减轻家庭负担,由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争取得到旅行社、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支持。
3.建立假期素质教育评估体系,明确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班主任是各班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责任人,家长负责监督,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考评,以保障工作有效开展。
二、明确教育主题
1.爱党、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党的历史和革命光荣传统,学习新中国创建历史,近代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的屈辱历史等。
2.优良传统道德教育:爱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注重诚信;相互团结;具有奉献精神等。
3.劳动创造财富教育:热爱劳动、不怕吃苦、劳动光荣、劳动创造财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等。
4.科学发展观及创新教育:树立节约、环保、创新理念,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等。
三、丰富教育形式
1.开展红色旅游活动。指定专门旅行社组织,通过参观红色景点、听故事、办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更为直观、深刻地了解共和国的艰辛历程和优良革命传统,激发学生爱党、爱国主义情怀。
2.继续开展有进步意义、生动活泼的专题夏令营活动。带领青少年走进大自然,激发青少年的活泼天性,加强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科普知识,参与社会实践,如带领参观科普景点,深入高新企业厂矿,安排青少年亲自动手实践,增强动手意识,帮助认识到人类是工具的发明者和应用者。
3.开展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等主题活动。如提倡并要求青少年帮助父母做家务、农活,培养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针对城乡实际,素质教育还要有所侧重,城镇的青少年特别要注重劳动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学工学农”活动虽然已随着社会发展而成为历史,但是这项活动在历史上对提高动手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可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学工学农”在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后,依然有着可借鉴之处。
四、加强素质教育的研究
1.教育管理部门应成立专门的素质教育研究机构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关注和把握青少年思想和心理动态,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和方法加以引导。
针对青少年的天性和心理特征,发现并引导好他们的潜力特长的发挥,几十年前曾提出的“因材施教”还是值得大力提倡的,避免按照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千篇一律地实施灌输式教育。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潜在特长和爱好,应将这种潜在特长和爱好重点鼓励和培养。
2.建立青少年素质教育档案库。从小学起到大学建立一套潜力特长、性格特征、品德操行等内容的个人素质教育电子档案,为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高校自主招生、职业规划以及社会选拔人才提供参考依据。可根据学生的成才情况和社会贡献,给予所在学校和教师实际上的奖励,以提高学校的美誉度、教师责任感和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重视和认可。
3.建立青少年素质教育专项基金。通过政府财政拨款、企业财团支持和社会募捐等渠道,建立素质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日常工作经费、青少年潜能特长的挖掘和培养、奖励对素质教育有突出贡献学校、班主任等。
4.积极开展高考配套改革工作。国家特有的以分数为标准的高考制度从根本上制约着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如果不能突破仅以分数选拔人才的瓶颈,是难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在实际操作上也只能停留在口头或肤浅的层面。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建议积极开展高考配套改革工作,妥善选择一到二家具备条件的高校和高职,在全国先行试点,妥善制定好录取方法,突破仅以高考分数录取人才的制度瓶颈,招生那些有突出潜力特长的考生(非少年班)入学专门培养。为保障招生的公平性,应由家长和社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