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窗专题 > 政策法规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提高认识 狠抓落实 大力推 发布时间:2009-05-20发布来源:

2004-09-14

教育部副部长 袁贵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自杀或致伤、致死他人,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灵伤害,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家普遍认为,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前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心理健康教育事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高素质人才,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事实说明,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我们可以从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身上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不仅有扎实的知识素养,较强的专业能力,而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那些事业失败、人生遭受挫折的人,也往往是与其情感意志比较脆弱,经不起困难、挫折乃至成功的挑战和考验有关。所以,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为广大青年学生所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学生是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我们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对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既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夸大心理及其教育的作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二、认真总结经验,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中央领导同志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年来,教育部和各地各高校认真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明确了工作的定位。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2002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就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具体实施意见。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抓好。

二是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8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逐步被认识,逐步受重视,逐步得到加强的过程。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普及,重视心理素质的观念正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各方面所接受和支持。目前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很多地方和高校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有的在工作中探索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工作原则,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一套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和办法。如中南大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明确“四个到位”,发挥“五大优势”,取得好的效果。“四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组织保障到位,师资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五大优势”,即课堂教学优势,网络德育优势,基地辐射优势,医学专业优势和社团凝聚优势。

三是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近年来,各地各高校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课堂教学、队伍建设、宣传教育、开展咨询和辅导活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不同文明、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冲突、矛盾和困惑十分突出。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多变和复杂。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看,信息网络技术及传播手段发生重大变革,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从高校教育自身来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结构及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家庭贫富差距等,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从总体上看,目前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是部分高校的党政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规模和力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是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较普遍地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虽然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但隶属关系不明确,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由于缺乏统一规定和明确要求,加上有的学校政策不落实、制度不健全,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人员数量偏少,水平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有些学校的同志反映,由于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寻求事业发展,虽然工作很辛苦,但缺少应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事实说明,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心理问题的增多是必然的,对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也是必然的。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迎头赶上。

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亲切关心和爱护。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原则,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努力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高校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制定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要正式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具体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二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各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专题讲座等,在校园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当前,要特别重视加强心理咨询或辅导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近年来,教育部社政司组织全国心理学知名专家学者联合攻关,研制出了一套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和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重要工作,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量表研制的成功凝聚着专家学者和许多一线工作同志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部署运用新的量表统一在直属高校今年入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刚才,专家介绍了量表研制的有关情况和量表的主要内容、特色等。社政司负责同志还将就测评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希望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这一重要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要狠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要通过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既要保证足够的数量,又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或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编制中统筹解决,专职人员原则上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队伍管理序列,评聘相应的教师职务。兼职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要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教学工作量或给予报酬。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社政司要继续举办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认真研究培训计划,增强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

要重视对学生工作干部,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他们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要重视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如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支持学生开设心理互助热线等。高校所有的教职员工特别是任课教师,都负有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要把这方面工作的情况列入考核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内容之中。

五要加大投入力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心理问题筛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需要必要的人、财、物、工作场所等方面的保障。要提供专项经费和物质保障,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测量室等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

六要加强督导检查。教育部将组织研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组织或委托国内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者,从学校重视和支持程度,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和开展辅导或咨询的情况以及工作的实效等方面,对各地、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评估,扎扎实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地教育工作部门也要组织开展相应的督导、检查、评比工作。大家共同努力,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