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燕 自“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来,“我们”,应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了。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不哭,我们不放弃不抛弃,我们在一起…… 不管是在汶川、北川,还是在北京、香港,“我们感”一夜之间充溢在每个华人的心头。“震灾面前,守望相助,携手同心,共渡难关。”这是一个和谐社会发出的强大声音,是一个坚强民族的理性选择。 5月14日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个课堂上,出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上课的全体同学每人写下一段话,安慰鼓励课堂上一名来自四川德阳的同学。在这次地震灾害中,这名同学虽然家人安在,但房屋完全毁坏,情绪十分低落。当他看到一条条安慰祈福的话语时,非常感动。“感谢老师和同学此时此刻给我心灵的慰藉,地震无情人有情,我会坚强地面对人生之路,快乐地生活。”该同学在讲台上向老师和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之前,有位来自四川茂县的同学在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给家人信中写道:“虽然我给家里打了十几次电话都没打通,但我知道总理和大家都在尽力。只要大家有信心,就有希望、有将来。” 这就是我们的力量!在“我们”撑起的坚韧的社会支持系统支撑下,柔弱的个体变得坚强。当一个个体被团队接纳和欣赏的时候,他的恐慌感会降低,安全感随之明显提升;同时团队也会因为个体的融入而增添力量。由团队中滋生出的“我们感”,使得“我们”可以共情同理,可以共同面对,可以共创未来。 作为人的我们,在成长,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作为公民的我们,在成长,我们自觉把公民责任化为每一个赈灾救灾行动。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成长,我们把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融入每一份人文关爱。 让我们从最简单的行动做起,给身处灾区的人一份援助,给身边来自灾区的人一次拥抱,给为灾区作出贡献的人一个微笑,给你所遇到的人一句鼓励。因为,我们,是至亲至爱的一家人,是相持相伴的一家人,是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一家人。 (作者为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心理教育中心主任)
科学时报 200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