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报道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微笑报道
中国科大心理委员成为大学生朋辈互助的新亮点 发布时间:2010-05-22发布来源:心理教育中心

[中国教育报]

中国科大每班都有学生心理委员,他们在同学之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最容易和同学沟通——

心理委员:大学生朋辈互助的新亮点

“作为一名参与者,我有太多的感想忍不住要与大家分享……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积极地响应心理教育中心的号召,为科大学子的心理健康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这是中国科技大学一名学生心理委员的心得。心理委员都是那些心理健康、乐于助人、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目前该校每个班都设立了学生心理委员。

“凹凸”

“你看你的书,我唱我的歌,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你吼什么吼?”小张和小吴夜里十一点在宿舍里吵了起来,声音越来越高,大有发生“武装冲突”的趋势。幸好小李下自习回来,及时化解了一场干戈。

这是一个大一新生的寝室,4名同学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学习尖子,都有个性。小张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在寝室里看书学习,生活规律性强。小吴性格活泼,是寝室里的“著名歌星”。而小孙则喜欢熄灯后“卧谈”。几个同学因生活习惯不同经常发生口角,寝室里的气氛比较压抑。

小李感到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对大家的身心健康都不利,想改变这种状况,但又找不到良策。不久,学校心理教育中心举办学生心理委员培训,小李积极报名参加,通过培训考核,拿到了心理委员聘书。经过小李耐心细致的谈心沟通,几个同学终于成为好朋友。“寝室成了我们温暖的家,我们学会了关心和包容,我们不再感到压抑,我们将一起快乐前进”。

这是由中国科大4名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凹凸”的主要情节,在不久前该校心理教育中心举办的“朋辈·和谐·成长”心理委员主题新年晚会上叫好不断。扮演心理委员小李的小王,其实就是一名心理委员。

“他们是桥梁、是润滑剂”

“孔老师,请你快来,我发现一个同学的行为有点异常。”一名心理委员在上晚自习路上,给中国科大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孔燕教授打电话。

孔燕说,现在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比较大,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中国科大这些年比较平稳,学生心理委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设立班级心理委员,不是作为一项孤立的措施,而是放在“双线四级”这个覆盖全校的心理预警与援助体系中通盘考虑的。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是“双线”,心理教育中心、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班主任、班级学生心理委员为“四级”。学生心理委员这一级是基础,他们生活在学生之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最容易沟通。对他们进行选拔培训,充分发挥学生朋辈辅导的感染力,让他们在自助的基础上学会互助,在互助中和谐成长,是学校设立学生心理委员的目的。

学生心理委员是如何选拔培训的呢?据了解,中国科大每年都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那些心理健康、乐观进取、乐于助人、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经班主任推荐,心理教育中心进行遴选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鉴别及专业测试介绍、朋辈心理辅导的技能技巧、校园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辅导以及人际交往培训等。培训合格后,心理教育中心颁发聘书。

心理委员除了要掌握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紧急干预的常识、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外,更重要的作用是积极组织班级同学开展专业心理测试和校园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将重大应急事件、行为异常学生的情况及时向班主任和心理教育中心报告。

“学生心理委员是桥梁,是润滑剂,连接着学校,滋润着同学,是我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科大副校长窦贤康说。

自助、互助、和谐成长

据中国科大心理教育中心老师介绍,科大学生聪明好学,爱思考,都曾有过辉煌的中学时代,做事希望做到最好,有一定的完美主义情结,加上勤奋刻苦、追求卓越的校风的影响,同学们学习竞争的压力比较大。

针对这些特点,科大心理教育的着力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客观、相对的自我概念,引导学生摆脱幻想、正视现实、找准定位、快乐成长。心理委员小王说,大家都是学习尖子,但总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不少同学刚开始时接受不了,“郁闷”是不少同学刚进校时共同的心理感受。我们利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不经意间与他们交流,使他们意识到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明白“长”和“短”在成长中的必然性和相对性,健康阳光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很多同学在老师和心理委员的帮助下,及时调整了不良心态。

06级心理委员小赖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刚进校时,他自以为是“时代精英”,无比自信,爱单干,缺乏合作意识,很要强,不服别人的领导,爱虚荣,遇到困难时也不向别人请教。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不突出了,自信心被一点一点地“蚕食”,很郁闷。通过培训,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提高了心理问题鉴别能力,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认识,不仅很快度过了迷茫期,而且还积极帮助同学解“闷”。小赖特别强调,做工作要润物细无声,千万不能说教,“我一般利用吃饭或打球等机会与同学交流,同学们也愿意把心里的想法告诉我”。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烦恼。”心理委员小史告诉记者,“大一时,相互间的融合比较成问题,有些同学因人际关系紧张而烦恼。我们就组织一些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比如‘风雨同舟’等。活动分组时,有意识地将不同寝室的同学编在一组,每次人员都不同,提供机会让大家多沟通。大一结束后,要选择专业,有的同学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很迷茫。这时,我们就组织大家参加学校心理教育中心和学工部等部门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辅导活动,效果很明显。”

小王从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悟到了更深的道理,建议把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把知识学习与人格建构分离开来,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及健全人格的培养。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而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教师只是给予启发和引导,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参与中学习知识,领悟道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等优良品格。“如果能这样,学习真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哪里还会有压力?”小王说。(杨保国 本报记者 俞路石)

《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28日第2版 作者:杨保国 俞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