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
近一个月,以理工科教学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却迎来了云南大学、安徽大学等以文科见长的高校来访,他们就科大心理健康工作前来取经。近年来,中国科大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探索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教育、预警和援助体系,受到全国同行瞩目。
有的放矢进行辅导
从2002年9月起,科大每年都对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调查,内容涉及心理卫生、社交能力、自我个性等60个问题,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档案系统,以此跟踪了解学生成长中各个阶段的心理活动、心理变化、心理困惑,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援助和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被动等待,必须主动出击。”学工部部长朱灿平认为,对学生普查只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迅速探测、发现、分析、判断问题和作出反应的预警机制。
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中国科技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微笑在线”心理教育网站,设立了“微笑咨询”、“微笑测试”等8大板块,提供网上心理咨询和专业心理测试。在线的测试、咨询和现实中的交流、辅导相结合,构建了网络心理预警系统,先后成功调整和纠正多名同学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几年来,浏览该网站并参加网上心理测试的大学生逾5万人次。
来自农村的赵同学,家境十分贫寒,平时生活十分节俭。每当班上同学举行生日Party时,爱面子的他,就得硬着头皮凑份子。每次写完向父母要钱的“求援”信后,他又是自责不已。矛盾、压力、苦闷,使他渐渐有了抑郁症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浏览学校“微笑在线”网站时,接受了心理测试。根据网上讯息,心理教育中心让赵同学在中心接受了多次心理咨询辅导。如今,赵同学的心情开朗了,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同时,科大还利用校园BBS电子公告系统,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依据“校园一卡通”系统对经济窘迫的学生提出预警并紧急实施临时困难补助,把一些容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沟通中回归健康
大学生碰到的一些心理困扰是成长中必须经历和面对的问题,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过程,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但需要及时、适当和正确教育引导。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孔燕老师认为,有了心理困惑,若能及时与自己“最尊重的人”沟通,并在沟通中发现自己价值,学生就能回归健康。为此,“最令你尊重的人”阳光采访活动浮出水面且成为科大的常规活动。
刘同学因有严重口吃而有些内向与自卑。在一次阳光采访活动中,刘同学选择了学校一名王姓实验员为采访对象。结合个人特点,刘同学没有采取面对面形式,而是试探着给王老师发了一个邮件,介绍自己个人情况和采访意图。当天,王老师就回了信并愿意接受采访。第二天,心情高兴的刘同学如约来到王老师实验室,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刘同学讲话断断续续,王老师也并未完全听懂他的话,但老师还是鼓励他,并耐心回答了提问。之后,两人邮件往来越来越频繁,篇幅也越来越长。通过采访活动,刘同学找回了自信。
科大还组织学生就学习动机、课程喜好、试读生现状、网络依赖、人际关系等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开展调研。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分析资料,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寓心理教育于日常生活
“放电”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物理现象,但讲授《电磁学》课的中国科大理学院程福臻教授,却把它变成了心理素质教育的生动素材。程福臻教授在讲授放电现象时,穿插讲了一个小故事:富兰克林考察电力威力时,把好多个莱顿瓶联接起来贮存电荷,并捉了一只火鸡来做实验。实验还未开始,富兰克林不小心碰倒了莱顿瓶。极强的电流当场击晕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苏醒过来时诙谐地说:“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一点电死一个傻瓜。”
程教授经常以生动有趣的中外科学家典故引导学生培养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的意志力和宽容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情感满足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寓心理教育于日常教学及师生交往中,这已成为科大的教育模式。生命科学院的一些教授抽出时间深入学生中,主动解答该院学生的电话及网上心理咨询。一大批老教授与年轻大学生建立了“忘年交”,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他们成长导航……
中国科大副校长程艺教授告诉记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就能形成良性互动。目前,一个“全员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正在科大有序运转,为学生成长点亮一盏盏心灯。
本报通讯员胡胜友 洪孟良 本报记者刘纯友
(载于《安徽日报》2004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