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
发布时间:2003-05-02发布来源:《合肥晚报》
新华社记者 茆雷磊 尽管室外寒风凛冽,北京大学艺园四楼却温暖满溢:一场由北大心理学社组织的心理咨询正在这里进行,这是北大"心理健康节"的主要内容。以学生为主的数百名咨询者,使数量有限的心理调查问卷供不应求。毕业班的刘同学说:"这段时间忙于求职,压力很大,到这里来想请专家帮我放松一下。"一位正在填问卷的同学对同伴说:"你们也来填一下,看看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健康。" 据北京市教委官员透露,目前北京已有70%的高校成立了心理素质教育专门机构,90%的大学生参加了各种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心理问题。"郁闷"、"变态"成为学生们的口头禅。今年初,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伤动物园里的黑熊,引起社会舆论惊呼"大学生怎么了"? 其实,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京沪两市高校率先发起,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近期暴露的一些问题引起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更为广泛的重视。前不久,清华大学就性心理问题对3000名学生进行了测试;中国科技大学为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新成立的河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则计划采取丰富灵活的方式来开展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工作。在这次持续半个月的"心理健康节"上,除了举办咨询,北大心理学社还在校园里开办讲座,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同时,他们开通了"成长热线",运用国际心理学界流行的"同辈关怀"理念,让经过培训的在校生充当接线员,帮助同龄人解决心理问题。"成长小组"也将于近期开始活动,小组的成员将在心理问题上互相帮助,以达到共同健康的目的。在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已经开设了12年,现在中心提供的服务供不应求,最近的预约也已排到一个月之后。医院的方新大夫介绍说:"有的新生一入学就来挂号,请医生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状况是否良好,得知自己非常健康后,他们很开心。" 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王登峰指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他们学习压力较大,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难以妥善处理好时间支配和自我控制等问题,常常由此带来烦恼,并影响情绪。 有一位理科生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成绩却只是勉强及格,而他的室友不但轻松获得好成绩,还能在托福考试中取得满分。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他感到非常自卑。"年轻人出现心理问题,全社会都有责任。"有13年专职心理治疗经历的方新医生说,"中国这几年变化太快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感到对生活无从把握,从而引发强烈的焦虑情绪。" "学生的压力甚至可能来自父母,"方医生说,"由于计划生育,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寄予了太大的期望,这种过分的爱是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将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方医生说,"看着年轻人从内向外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是医疗人员的真正成功。"据专家透露,中国的心理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都不足。海外则普遍设有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人士经过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执照后担任心理治疗师。在港台地区,每1000人就配备有1名专职心理人员。 据悉,国家劳动人事部已于最近出台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开始规范心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12月23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