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人生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多彩人生
给大学生“仰望天空”的空间和机会 发布时间:2012-12-31发布来源:科大主页

温家宝总理日前来到同济大学,望着学生们年轻的脸庞,温家宝激动地说:“有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这是温总理说给大学生说的心里话——他说,“今天没有准备讲稿,没有讲稿的讲话,容易讲心里话”——将这句心里话,与去年他在高等教育座谈会上谈到的对大学如何培养大师级杰出人才的焦虑对照起来,颇令人深思。

今天的大学,给大学生多少“仰望天空”的自由和机会?今天的大学生,又有多少人有“闲暇”去“仰望天空”呢?客观上说,无论是大学和大学生,几乎都“只关心脚下的事情”。

大学关注每年发表多少SCI论文、EI论文,关注申请到国家课题经费,关注能否顺利通过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评审以及在评审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并在这样的关注之中,将对所有教师、职员的考核完全“脚下化”,即便是知名的教授,也必须一年一报帐,“算工分”兑现工资待遇。这样的大学,大学校领导有时间来“仰望天空”吗?今天的大学校领导,一半时间用于官场交往,一半时间用于处理校内各类复杂行政事务,根本就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大学究竟该怎样办。一位曾经当过校长的老同志告诉我,很多大学校长的文章、报告,都是他人代笔,这是十分不正常的。这样的大学,大学教授们有时间来“仰望天空”吗?他们能对付好眼下的各项指标已经不错,而且在行政力量的左右以及现行制度的编排下,他们根本就无法知道自己明天究竟该做怎样的研究,他们根本就无法招收到自己愿意招收的学生,只能为了生计填表格、搞项目、折腾经费。连自己的学术和教学都无法思考、规划,更谈何去“关注天空”?

追求“脚下”指标的大学,对于学生培养来说,大多只关注两个数据,一个是学生规模数据,二是学生就业率数据。前者关乎学校的收费以及“以大为美”的学校形象;后者关乎学校的人才培养政绩以及某些专业的生死存亡。在教育主管部门“狠抓”学生就业率的办学导向下,诸多大学的教育教学日益职业化、技能化、功利化,非职业化、非技能化、非功利化的教育内容,逐渐远离大学——可以说,由于对教授的管理、考核日益功利化,大学要进行非职业化、非功利化的通识教育也十分艰难,教授们为完成相关指标连给学生上课都不感兴趣,又怎能指望他们热心与学生们一起来“仰望天空”呢?

受以上风气影响,在今日校园,大学生以考证为线索规划大学生活,在大学毕业前一年几乎完全离开校园到公司企业实习以便更好就业,已经十分普遍。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社会用人单位的某些用人观点,比如要求人才一上岗位就“上手”,就立刻为用人单位作出“大贡献”,不愿意对员工进行培训投入,在招聘人才时强调证书、看重技能,不关注综合能力与素质,让很多学生越来越实际。“仰望天空”对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是奢望。甚至可以说,是一些大学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所不提倡不赞成的。 

温总理的心里话,对今天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来说,应是一句“警言”。看看今天人们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总体评价,就知道“只关注脚下”,已经造成了中国大学与大学生培养的多少问题。而要大学不只关注脚下的事情,就需要政府调整与学校的关系,让大学领导们的精力真正能集中到办学之中,并由此有时间、有心情去“仰望天空”,担负起建设现代大学的重任。而要大学生不只关注脚下的事情,不但需要大学真正重视教育教学,确立教学的核心地位,更需要大学有一批“关注天空”的教授,他们应有着教授的尊严,能自主开展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参与决策学校的学术事务,能以与大学生一起“仰望天空”为乐,还需要我们整个社会重塑人才观和教育观,不能只关注脚下,而无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