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边的小镇,住着一位老人,一生贫困、孤苦无依,只有依靠伐木维持生活,唯一的财产就是跟随他几十年的斧头。
有一天,一位从外地来的商人,无意间看见这位,眼睛忽然间一亮,看出这把斧头乃是世间难得的宝物。很可惜的是,这把斧头辈老人拿去劈薪砍材,已经磨损了一大半。尽管如此,这位商人还是对老人说:「老伯伯,你这把手中的斧头能不能卖给我?」
「别开玩笑了,这把斧头是我吃饭的家伙,我要用它伐木劈材,维持三餐呀。」老人很快的回答说:「如果卖给你了,那我下半辈子要靠什么吃饭?」
商人坚持的说:「那我用一百匹的锦缎和你交换,好吗?」
老人以为这年轻人与他开玩笑,心理很不舒服,就不搭理他。而商人却以为开出的价码还不够,就继续追加:「老伯伯,你是不是嫌我给的太少了?那我就付给你两百匹吧。」
老人听了很生气的对年轻商人说:「我现在正在忙着,你却在这里纠缠浪费我的时间。既然是跟我开玩笑,何必在这里浪费这么多时间呢?」
商人看见这老人如此的不高兴,以为所开的价格还不够,就马上改口说:「那五百匹!五百匹好吗?」年轻人用认真的态度继续坚持着,老人却突然忧伤的哭起来了。
「老伯,你不要再哭了。」商人以为这老人舍不得卖斧头,就安慰他说:「如果这样还不够的话,我再加到一千匹好啦。」
老人听了,更伤心的哭着说:「太多了,实在太多了!只是这几十年来,我竟然不知道宝物在我手中,还用它每天伐木砍材,使这么宝贵的东西磨损了大半截,叫我怎么不伤心呢?」
发掘自己的宝物,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为甚么老人反而是悲伤呢?他悲伤的是甚么?是宝物的磨损大半?是自己没有认出宝物的能力?还是自己的无知,不知道宝物的价值贡献何在?
年轻的商人如何认出宝物的价值呢?是因为跑过各地经商,见多视广?是因为有专业的鉴别能力?他又是如何知道这世间难得宝物的价值呢?甚么原因让他那么爽快的由一百匹锦缎增加到一千匹呢?是太过喜欢了?还是知道它可以产生的应用价值?
如果把时空翻回到现在的世界,「斧头」之对于现代人代表甚么意义?工作的工具?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对你而言,什么是你的斧头——谋生工具?这些工具对你的价值何在?度三餐?还是有更大的潜在价值?
你外围有哪些人,就如同「老人」一般?又有哪些人,就如「年轻商人」一般?他们的差别何在?是甚么因素造成他们的差别?只是学经历不一样吗?工作年资不一样吗?接触范围不一样吗?学习能力不一样?还是他们的成长学习方法不一样?
如何才能认识宝物真确的价值?是由自己认知所能产生的贡献决定?还是由市场机能决定?是急急惶惶向外追求,透过别人的肯定而来?还是不断的向外学习,也同时向内省思,由肯定自己的价值而来?
苏格拉底也说,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反思,对发掘自己的资产与价值的作用何在?你怎么做自我的反思?如何引导伙伴作反思?如何带领团队或组织作反思?
反思,带给你什么新决定?
(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