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吴国庆(台湾)
"不动情"并非好事
有一个故事:
大明是一个有志气、好修行的年轻人,为了求得人生的真谛,便四处遍访名师。有一天大明来到了一座仙气袅袅的大山,得知前方有大师,便急忙赶去参谒,经过一番心灵对谈,大明心中雀跃不已。末了,大明问大师"一月动情(即心中起了情绪波澜)几次?"大师答:"三次!"听毕,大明心中无限感佩、甚为称羡,大师却面有难色地说:"一月虽动情三次,但每次仍达十日,尚需修炼!"
故事里的"不动情"是什么?在大明看来,似乎是不论外在环境有什么变化,心中都不会因此出现情绪的波澜,最好能"不动情"。
其实我对这种"不动情"并不陌生,年轻的时候也常常以此为师。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副不动声色、情绪内敛的样子,尽量要求自己变成一个不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的人,尽可能在各种状况下收敛情绪、不轻易地表露情绪、不发脾气,一旦见到自己情绪起伏较大,就要责备自己,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经过了许多年我才知道,这种一味追求"不动情"的信念其实需要调整。
"不动情"并不适用于每个人
每一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要情绪不是"过度控制"或"失去控制",都会对我们有所帮助。譬如大卡车正迎面而来,如果你真的不动情(不害怕、焦虑),那我很担心你的安危,不晓得明天还能不能见到你?要是有人欺负你,倘若你并没有适度地表现出生气的情绪,无疑是在鼓励对方继续欺负你;如果你考试得了100分,也要"不动情",不能感到快乐,那么谁还愿意努力课业呢?
如果有机会站在婴儿房,静静地观察这些刚到世间报到的小生命,你会发现每个婴儿的行为或反应都不太一样,有些安静得像个小绅士,有些却活蹦乱跳像个运动家,手舞足蹈不停歇;有些会被你的举动所吸引,可是有些却对你的动作视若无睹……其实每个人生下来便有一些行为倾向上的差异,这些与生俱来的个别差异,心理学称为"气质"。就像有些人生下来神经就比较粗,环境刺激的影响比较小,可是有些人就恰好相反,神经纤细如发,稍有风吹草动便有反应,而且久久不能自已!然而这种与生俱来的差异不是后天可以全然逆转的,对于生性敏感的人,要求他们跟不敏感的人一样"不动情",岂不是悖离人性、强人所难吗?
境遇越多牵动的情绪越多
此外,情绪的出现与生活的际遇也是息息相关,生活中的事随时都会牵动我们的情绪。然而,每个人的处境与人生遭遇不尽相同,有些人一生平和、无忧无虑,达到"不动情"也许不是件困难的事,有些人却命运多舛、处境窘迫,一辈子遇到不顺遂的事越多,当然牵动的负面的情绪也越多,这时候仍期待他继续坚持"不动情",可不是不近人情吗?
我遇到过一位神情哀戚的母亲,陪独生儿子来就医。她的孩子工作后发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母亲因为身为贫困家庭的长女,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与受教育的机会,帮忙双亲把年幼的弟妹拉扯长大。她把希望寄托在自己未来的家,所以刻意选了一个老实人嫁了。怎晓得婚后原先忠厚老实的丈夫学会了喝酒、赌博,最后变本加厉甚至对妻儿动粗,她忍气吞声、含辛茹苦地把唯一的儿子抚养成人,本想寄望长大成人的儿子,如今儿子却罹患精神病,原先的希望大概又要落空,唉!真是一生坎坷啊!遇到这样的处境当然会有许多负面情绪,我们怎么好请这位遭受命运作弄的老人家"不动情"呢?更何况人生的许多际遇不是我们所能预料与掌握的!
其实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平凡的芸芸众生,绝难达到那种"不动情"的修持,期待大家都朝着同样的"样版"努力,恐怕很多的人都会难以达到,如果一味坚持,想必许多人的情绪会因这种挫败而更加抑郁。
充分享受情绪
那么,如果动了情,怎样才能较好地调节情绪呢?
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让正面的愉悦的情绪维持得久一点,不让它过快消失;让负面的不愉悦的情绪转变得快一些,别让它困扰自己太久。用不着因为心情不好,或因为比别人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而责备自己,气自己表现不好或努力不够,只要出现的负面情绪可以快一点转变,那就好了。
相同地,对于正向情绪,通常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正向的情绪持续过短,而不是"过长"。我们的文化向来是比较抑制正向的情绪的,从一些常见的成语就可以略窥一二,譬如"乐极生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胜不骄",这些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使得我们正向的情绪容易短命或夭折,可是认真努力做事却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快乐,不是挺奇怪吗?好像让自己正向的情绪持续得久一点,是不应该的,对别人有亏欠似的。长期抑制正向情绪的结果不仅是快乐的感受变少了,最后还会连怎么快乐都有困难。
让愉悦的情绪维持久一点,让不愉悦的情绪转变快一点,这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不必时刻盯着自己的情绪,该快乐的时候不要压抑快乐,该发脾气的时候不要克制怒火,别怕自己出现情绪变化。丰富的情绪变化也许是上帝给人类的一种赏赐,如此,我们才能充分享受到多姿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