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的一位朋友,当他去美国留学之前,送给我一幅仿制的油画 作品。那是一幅高更的名作,画面上有老人、妇人和儿童。说实话,我 不太能欣赏现代派的作品,但朋友送的这幅画仍打动了我。
打动我的不是画面,而是那幅画的名字:《?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显然是太大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仿佛我们并不需要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思索,更不要说去 寻找答案。只有高深的哲学家才会追问“?”这样的问题。
可实际上,我们中的许多人却常常在失意的时候陷入到对这个问题 的追问当中。在生活一帆风顺的日子里,谁也犯不着因为这些问题烦恼 ;但谁又能保障一生的日子都阳光灿烂呢?日常的生活不需要我们去追 索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在内心底,却又怀着强烈的好奇。我所认识的一 位姓周的朋友,无论在恋爱、学业还是工作上都是佼佼者。在大学里, 他是校团委副书记,女朋友也是公认的校花级靓女;毕业后他分配到国 家某部委,很快就成为青年骨干,成为“跨世纪重点人才培养工程”中的一员。可是,在一次聚会中,他却独向一隅。他告诉我,他很困惑, 不知道生命到底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他说:“人和动物有什么本质的区 别?觅食、交配,只不过人显得比动物花样多点而已。”
周的例子提醒我们,对“?”的追问常常会击败我们雄心 勃勃的人生进程。我们有很多恶习,也有许多嗜好;当我们忙忙碌碌的 时候还可以充实地活着,而一旦空闲下来,却又不堪忍受生命之轻。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道“?”的答案,是建立良好心理生 态的基础。古希腊的神庙上曾镌刻着“你要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可是 ,在生活中,我们中又有多少人能明确无误地知道呢?如果说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人文背景,那么人生观则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精神 背景。在一个封闭的社会,文化表现出某种狭隘和固执倒无碍观瞻,但置身在开放的世界中,狭隘、固执的文化就难免受到挑战。就好比中国 传统文化延续了2000多年并没有显出什么不妥来,可是当封闭的格局被 英国人的枪炮打破后,整个社会就面临崩溃;交织着屈辱和落后的偏执 心态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前夕。同样,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建立一种健康 、有序的人生观,在社会生活中难免会导致各种心理的困扰和冲突。
在上一章中,我告诉大家健康的心理其实是一个“生态”系统,
而且告诉了大家什么样的心理生态是“良好”的,什么样的心理生态是 “有缺陷”的。对于一个人建立良好的心理生态来说,知道“ ?“的答案其实就是找到这么一个人生之舵。每个人都有着无穷的欲望 和需求,每个人的生活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际遇跌宕,而每个人的心 情也是起起伏伏,如果缺少了“人生之舵”,那么很难让孱弱的我们保 持一颗坚强的心灵。
对人生基本问题的答案不可能由别人给你,只能靠你自己去领悟; 人生观也应该是自己去选择和建立,而不能由别人来灌输。但同时也要 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每一个想法都深受着教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特定的教育和熏陶使你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和领悟,但如果你对自己持 有的看法和信念并不坚定,甚至于浑然不知,那么你可能就会产生困惑 。对人生基本问题的回答,也就是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 何看待世界的背景。
少年时,我记得那时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是文学大师鲁迅冷嘲热讽,另一位大师梁实秋的杂文。梁实秋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反映人性,而鲁迅 则反唇相讥认为文学的本质应该是阶级性。两位文学家的观点孰对孰错 不论,但那时的教师很肯定地告诉我,文学的本质是阶级性,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带有阶级性。由于教育的原因,在我的认识里曾经很长一段 时间是这么认为的,直到阅读更多的书籍,接触了大量彼此不同的人之后,才有了新的认识。
现代社会与以前传统的社会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资讯的泛滥,各 种不同观点的言论充斥着各种媒体:从原教旨共产主义,到鼓吹转世的 麒麟哲学;从歌星的绯闻,到洛杉矶街头的凶杀案;从日复一日的会议 和领导人行程联播,到耸人听闻的商业谎言……所有这些互相矛盾的资 讯都会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生态。没 有自己的人生答案,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会无所适从,很容易成为被 “异化”的物类;如果以一种封闭和顽固的偏执来看待生活,却难免愤世激俗,导致心理的变态和扭曲。前者像被动的奴隶,必须不断去迎合 时尚才能找到“自己”的感觉;而后者却像好斗的野兽,必须与他人甚 至社会为敌,才能须臾安慰自己绝望的心灵。他们都没有良好的心理生态。
我的态度很明确,我们要有一种坚定而宽容的态度。这是良好心理生态 的起点,也是营造良好社会生态的基础。在实施“心灵体操”训练的过 程中,以及我接待的心理咨询的案例中,绝大多数学员和求助者的心理。
困扰都可以追溯到他们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和理解。(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