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两组是非题,可请你的弟弟或妹妹做一下,并把所用时间分别记录在括号内。
第一组:
1. 麻雀是一种鸟。 ( )
2. 苹果是一种水果。 ( )
3. 锤子是一种工具。 ( )
4. 青菜是一种蔬菜。 ( )
5. 衬衫是一种衣物。 ( )
第二组:
1. 企鹅是一种鸟。 ( )
2. 香蕉是一种水果。 ( )
3. 吊车是一种工具。 ( )
4. 土豆是一种蔬菜。 ( )
5. 袜子是一种衣物。 ( )
答案:10题全为是。
如果他们做错了几题也没有关系。我们关心的是:这两组题用去的时间哪个长些,那个短些。
不难发现,做第一组题用的时间较短,做第二组题用的时间较长。 可是,原因何在呢? 我们小时候,大人指着在空中飞翔的麻雀说:麻雀是一种鸟。以后,每当提起鸟,我们自然而然地先想到麻雀,把麻雀身上的特点都看做鸟的特点,麻雀几乎成了鸟的代表、典型。如果把我们学到的概念比作一个大家庭,那么,麻雀和鸟这两个概念就象一对形影不离的姐妹:说起鸟,就想起麻雀,看到麻雀,就想起鸟。这样一来,我们看到麻雀是一种鸟这句话时,当然就毫不犹豫地点头称是了。 但是,我们对那些不常提到的鸟就不太公平了。比如说企鹅、鸭子、鸡等等,因为平时很少听人说它们是鸟,所以在我们的概念大家庭中,企鹅等概念也就很少和鸟进行来往。这样,当我们看到企鹅是一种鸟,这句话时,往往略感惊讶。可是再仔细一想,企鹅符合鸟的本质特征,它可不就是鸟呗!正是这么一想,时间就耽搁了。
这个实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很深刻的心理学规律:我们在生活中学习某些概念(例如鸟)的时候,往往只记住一些所谓有代表性的例子(例如麻雀),而对那些没有代表性的例子就不予重视,甚至会认为鸭子不是鸟、土豆算不得蔬菜。这样的学习是很不严谨的。我们每学一个重要的概念,都应该掌握它的科学定义,弄清它的本质属性,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二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比如对鸟的概念,就要记住它的本质属性,这样,以后在听到鸭子是一种鸟的时候,就不会大惊小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