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实验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经典实验
关于睡眠的心理学实验 发布时间:2006-12-26发布来源:心理教育中心

据说,在吕宋岛,那里的土著居民塔卡人,有一种迷信,凡是一个人睡着了,就千万不能去叫醒他,如果贸然那样做,就等于对这个熟睡了的人进行谋杀。

我们当然知道这是荒唐可笑的。但是睡眠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同学早上上第一节课就精神不振,睡眼朦胧。老师见了,关心地问他晚上是否没睡好觉,并叮嘱他以后要注意休息,保证睡眠。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可谓屡见不鲜,这说明睡眠是很重要的。

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少睡觉乃至不睡觉并没有多大关系,他们还举出例子,说有个人多久没睡觉,却仍活得好好的。

那么,睡眠到底重要不重要呢?心理学家的回答是:很重要。为了证明这个重要性,心理学家还做了大量实验。

1966年8月,日本东京大学的学者对23岁的男青年H.M进行了睡眠剥夺(即不让他睡觉)的实验,时间长达101小时8分30秒。在剥夺睡眠期间,他的生理状态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他的心理活动受到了相当的影响。在剥夺睡眠2天后,他就感到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出现了错觉和幻觉。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睡眠对注意力能否集中等心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还在其他剥夺睡眠的实验中发现,睡眠对于保持情绪的正常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方面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至于那位几年没睡觉却仍活得好好的人,很可能是由于别的什么原因,比如说心理失常等等所造成的。

人的睡眠既然这样重要,心理学家对睡眠的机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发现睡眠可以分为5种状态:打盹浅睡、中度睡眠、中深度睡眠、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那么,心理学家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首先,心理学家在被研究者的头面部安上几个电极,这样可以记录人睡眠时的脑电波、眼球运动和肌肉运动等方面的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整个睡眠过程中共出现了4种脑电波(如下图)。从清醒状态到朦胧睡去时,出现的脑电波见图中第2条曲线。随着睡眠的进行,脑电波也相继出现了其它3种波形,见图中第3、4、5条曲线。最后,又出现了如图中第2条曲线的脑电波。虽然第6条曲线与第2条曲线十分相似,但这时的眼球运动速度加快。

心理学家还发现,随着脑电波由第2条变化到第5条,睡眠中的人也就越来越难叫醒。因此,把出现第2条脑电波时的睡眼称为"打盹浅睡",出现第3条脑电波时称为"中度睡眠",出现第4条脑电波时称为"中深度睡眠",出现第5条脑电波时称为"深度睡眠",当出现第2条脑电波并伴随着快速眼动时,则称为"快速眼动睡眠"。这样,心理学家就把睡眠区分出了5种状态。

来源于:中国心理服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