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实验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经典实验
沙赫特的情绪产生实验 发布时间:2004-02-17发布来源:心理教育中心

沙赫特(S.Scha(:ter)和辛格(J.singer)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情绪的产生是如何受到环境事件、生理唤起和认知解释这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以及在情绪产生过程中以上因素问的相互关系。

    (一)实验背景

    长久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就情绪产生究竟受生理因素的影响还是受认知活动或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884年,詹姆斯和兰格(C.Lange)提出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后来,坎农(w.Cannon)更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巴德(P.Bard)则验证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随着情绪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逐渐重视认知过程或环境对情绪产生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一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而以伊扎德(Izard)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则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也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的。研究者希望能综合地考察生理、认知和环境三方面是否对情绪的产生作出贡献。他们希望在实验中:诱发被试产生某种生理状态,并诱导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然后观察处于不同环境和认知解释组合下被试的情绪反应。这样就能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的综合作用。 
 

   (二)实验过程

    沙赫特和辛格实验的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步: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这是为了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实验者对三组被试用三种不同的说明来解释这种药物可能引起的反应。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药物后将产生心悸、手抖、脸发烧等反应,这些是注射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药物后将产生双脚麻木、发痒和头痛等现象,这与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完全不同;告诉第三组被试,药物是温和无害的,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即不告知这组被试肾上腺素的效果。这个步骤是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第三步:将每组被试各分成两部分,并让两部分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境中。其中一个实验情境能看到一些滑稽表演,是一个愉快的情境;而另一个实验情境中,强迫被试回答繁琐的问题,并强加指责,是惹人发怒的情境。这个步骤是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三)实验结果

    可以预测:如果情绪是由刺激引起的生理唤醒状态单独决定的,那么三组被试应该产生一样的情绪反应,因为实验中他们的生理唤醒状态都是一样的;如果情绪是由环境因素单独决定的,那么各组被试应该是在愉快的环境中感到愉快,在愤怒的环境中产生愤怒。   

    但实验的真实结果是:第二、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在两种情境中都比较冷静。显然,这是由于第一组被试能正确地估计和解释后来的真实生理反应,并将环境对他的影响也进行了认知解释,因而能平静地对待环境作用。而第二、三组被试对真实生理唤醒水平的认知解释是错误的,因而他们的情绪反应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由此可知,在情绪的产生中,生理唤醒和环境都有影响,但认知过程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脑皮层将环境、生理和认知信息整合起来后,产生了一定的情绪。 

    据此,沙赫特和辛格推论情绪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