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情绪的研究是一个令人心醉而同时又是不易捉摸的问题。其中,对母亲依恋情感的问题,更是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浓厚兴趣。
提起"妈妈"二字,人人都会感到亲切、温暖。有的小姑娘,十七八岁了还在妈妈怀里撒娇呢。不过,我们的妈妈究竟给了我们哪些东西?这个问题倒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
心理学家针对这个问题做了许多实验。不过,这些实验不能在人身上做,只能在动物身上进行,虽然这对实验的意义打了些折扣,但是从这些动物的活动中,我们还是得到了许多启示。
我们知道,幼小的动物(包括人)对母亲往往有很强的依恋。过去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母亲负责给孩子喂食而形成的。果真如此么?心理学家哈洛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指出了这个结论的片面性。
哈洛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假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先做他个母猴的模型,然后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实验的时候,把刚刚出生的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里面等着小猴的正是铁丝妈妈和布妈妈。小猴喜欢哪个妈妈呢?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而如果奶瓶是在铁丝妈妈身上,小猴也并不因此在铁丝妈妈身边多呆,只是在觉得饿的时候跑去吃奶,其余时间则总是依偎在布妈妈的怀里,决不象人们所说的"有奶便是娘"。哈洛等人由此认为,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
布妈妈给予小猴的其实还不止这些。如果在小猴离开布妈妈出去玩耍时,突然给它看一个模样古怪的庞然大物,这时,只见小猴子会惊恐万状地撒腿奔向布妈妈,紧紧依偎着它,逐渐定下心来。可是,如果把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可见布妈妈还能给小猴以安全感。
后来,心理学家给布妈妈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里装上电灯泡,这样布妈妈的"体温"就升高了,不再那么冷冰冰了。这时,小猴就去找温暖的布妈妈,而不愿找冷冰冰的布妈妈。如果把布妈妈设计成能摇动的,吸引力就更大了。总之,布妈妈的母性特征越丰富,小猴就越喜欢它。
当然,布妈妈的母性特征再丰富,也不能同真的母猴相比。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与在真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相比,心理活动不太正常。可见,真妈妈给予小猴的还要更多。
布妈妈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十分深刻的。它告诉我们,幼兽除了在母亲那里得到食物之外,还需要得到接触、温暖、安全感等等,否则,幼兽的心理就会受到损伤。
在人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而且,人类幼儿的需要更多,也更高级。我们的母亲不但给我们喂奶喂饭,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安慰和保护,还同我们一起做游戏,教我们认识世界,学会生活。
对母子关系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随着这些研究,我们将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妈妈们对人类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