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诊室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心理诊室
关注心理疲劳(二) 发布时间:2008-11-19发布来源:微笑在线

心理疲劳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心理疲劳的产生,不仅与当时所处的情绪因素有关,而且与操作者的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1、心理负荷情境

心理负荷可解释为单位时间内人体所承受的心理活动工作量。心理负荷过高或过低都极易引起心理疲劳。过高的心理负荷造成操作者高度的心理应激,使人体的紧张程度过高。心理能力使用过度,从而造成心理疲劳。同样心理负荷过低也会引起心理疲劳。单调、乏味的长时间操作会引起操作者极度厌烦,它能引起和加速操作者心理疲劳的产生。单调往往与不变或仅仅以重复方式变化的情绪条件联系在一起。在单调情绪中,操作者知觉到的对系统的"控制"程度减至最低水平,因而产生不愉快、不合、缺乏兴趣和挑战、压抑以及觉得工作永无止境等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心理疲劳。

2、工作态度和动机

心理疲劳和人的工作态度和动机有很大关系。工作热情高、有积极工作动机的操作者可以忽视外界负荷对人体的影响而持续工作。工作热情低、毫无持续工作动机的操作者对外界负荷极为敏感,往往夸大或高估不利的效应。所以在有的情况下,一个人可能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极度的疲劳,"精疲力尽",但其操作效应却没有明显的下降。相反,在另外的情况中,操作者的效绩尽管已恶化,但主观疲劳体验较轻。其实,这也正是心理疲劳的特征之一,即疲劳体验与操作效绩并不一定具有对应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提出的疲劳动机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中体验到疲劳的程度,依赖于个体分配给任务的能量值,依赖于个体对完成这次任务的需要和动机的水平。这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高动机水平的工人从总能量中分配给工作的能量值比较高,他们在工作中干劲大、产量高,只要不把这些工作能量完全耗尽,一般不会感到极度疲劳。而低动机水平的工人,由于从总能量中分配的工作能量值比较低,他们虽然工作并不紧张,消耗的能量也并不太多,但也会体验到非常劳累。

3、期望

期望对心理疲劳的产生也相当明显。许多研究者探索了8小时工作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随着工作时间的延续,工作效率逐渐下降,休息后继续工作,则工作效率有一定的回升。更为令人感兴趣的现象是,每当工作日结束时,操作者的工作效率又会出现较明显的回升。毫无疑问,在这里,意识到结束时间快到、结束工作的期望很快就要实现,这会促使操作者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使效绩得到提高。这里可看出,由于期望的即将实现,操作者生理上可能很疲劳,但其心理的疲劳或者说是疲劳体验却不明显。

4、情绪因素

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的不同点之一,就是心理疲劳易受情绪因素的影响。消极的情绪使操作者体验到更多的疲劳效应,积极的情绪往往使操作者将操作中积累的疲劳感冲得一干而净。当一场重大比赛结束之后,胜利的一方往往由于取得了胜利而兴奋、喜悦,比赛中的疲劳已忘了;而失败的一方由于失败而悲伤、消沉,比赛之后就愈感劳累。

5、精神负重

精神负重也是心理疲劳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中年人。中年人正处于社会、家庭、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之中,长期背负着精神压力,在工作、事业开创、人际关系处理和家庭角色的扮演以及对家庭和事业的不断权衡方面,总是处于一种思考、焦虑、烦闷、恐惧、抑郁的压力之中,从而使心理陷入了"心力衰竭"的状态,这便是心理疲劳了。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心理疲劳还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如人的身体素质、性格特征、工作环境条件、睡眠状况及心理暗示,等等的这些方面对心理疲劳的产生和发展或多或少的发生着影响。另外,生理方面的疲劳同样对心理疲劳有影响。虽说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是有区别的,但是不能忘记两者又是联系的。因此,生理疲劳必定也是引起心理疲劳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