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应用心理
我是歌手赛制公道吗? 发布时间:2014-03-21发布来源:壹心理网

2013年4月12日,国内首档歌手竞赛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第一季的冠军出炉,羽泉获得“歌王”称号,林志炫获得亚军。由于从半决赛开始,主办方调整了投票规则,大众听审团由原来的一人投三票变为一人投一票,此举引发了一些关于“赛制公平性”的争议。有人认为,“依照人性,一人三票制,除了先投最喜欢的,剩下两票便会理性分给真心唱得好的歌手,但若‘一人一票制’,理性容易消失便会投最喜欢的,那么人气就会影响结果。”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纷争、是非、恩怨、曲直。身处“社会”这个大江湖,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这个群体中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从而获得归属感、尊重感和认同感。

"公道”的影响作用

研究表明,“公道”会显著地影响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看法和他以后的行为。若一个人在群体中感受到公平的对待,那么他会对群体有较高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很乐于服从群体的行为规则,维护群体利益,因此更乐于跟别人合作、互动、互助;反之,若一个人觉得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待遇,会降低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消极的言行,轻则不满、懈怠、吐槽,重则做出破坏、盗窃、抢劫、暴动等危害他人的反社会行为。

“公道”的影响因素

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是什么影响着人们对 “公平”的感受呢?研究表明,分配公平(distributive justice)和程序公平(procedural justice)对“公平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家进行了这样一个公平感的实验:每个参与者在实验中被告知,完成实验后,他将会与另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同伴一起分享几张乐透彩券作为酬劳;其中,一部分参与者可以表达自己对于酬劳分配的意见,而其他参与者则不能够发表观点。实验情境设置为四种分配方式:

①实验者与(不存在的)同伴获得同样多的彩券、

②实验者获得比同伴更多的彩券、

③实验者得到更少的彩券、

④实验者不知道同伴得到几张彩券。

分配结束后,让实验者报告自己的公平感和对分配结果的满意度。结果发现,对于知道分配结果的前三组,“分配公平”对实验者的公平感影响较大,第①组的满意度最高,而第③组的满意度最低,第②组居中。也就是说,在结果明晰的情景下,人们对“公平分配”的满意度最高,甚至高过了“自己获益更多”组的满意度,这一结果有力地验证了“人心自有公道在”。

由于不知道自己是否与他人得到了同样多的报酬,第④组实验者无法根据分配结果来判断“公平”,所以更多地依赖于对分配程序公正性的判断。实验结果显示,第④组中有发言权的实验者明显感受到较高的“公平感”,而无权发表意见的人更多的感受到“不公平”。

所以,对比前三组和第④组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当事件的结果明晰时,人们往往根据结果来判断公平与否,比如拼速度的田径赛项;但若结果并不明确可辨,比如评委打分的体操、跳水等项目。

羽泉和林志炫的“歌王”之争,如果外围的观众们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自己看好的选手并没有获得好成绩,就倾向于在“评判程序”中寻找关于“公平”的信息。由于评委打分这种评分程序的公开性、透明度不高,公众容易产生对程序公正性的质疑。

当人们由于“结果信息”缺失而聚焦于“程序信息”时,如果能够对程序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一定的控制感,比如拥有发言权(voice),那么人们可能更容易产生“公平感”。蒂博(John Thibaut)和沃克(Laurens Walker)在研究法律程序的公平问题时也有类似的发现:在法庭上,不管是胜诉还是败诉,相对于没有发言权的程序,有发言权的程序总是被人们认为更加公平;甚至在结果不利的情况下,当人们能对制定决策进行控制时,对结果也会更加满意。所以,这也是许多节目设置现场观众或场外观众投票的一个原因,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使本来只能“旁观”的人群对节目的走向产生了一定的控制感和影响力,有助于增加人们的公平感,提高对评选结果的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