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基础理论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 发布时间:2013-09-30发布来源:科学心理

皮亚杰说,青少年会产生独有的自我中心的特征,这个观点被心理学家David Elkind扩展为自我中心思维的两个维度:(1)个人神话;(2)假想观众。当青少年获得可以概念化他们自己思维的能力的时候,他们也会获得概念化别人思维的能力。但是青少年并不总是能够清晰地区分这两者。当他们以新的思维进行内省思考时,青少年同时假定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同样令别人感兴趣。他们认定别人就像他们自己那样,羡慕或批评他们。他们倾向于把这个世界看作一个舞台,他们是舞台上的主演,所有的其他人都是观众。根据Elkind,这种特征可以用这样的事实来解释,即青少年易于形成极端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关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而青少年相反,会以极端的方式采纳别人的观点。

结果,青少年倾向于把他们自己看成独特的甚至是英雄主义的——命中注定将获得不寻常的声誉和运气。Elkind把这种浪漫的想象力称为“个人神话”。青少年感觉到别人不可能理解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常常导致一个故事或个人神话的产生,青少年会告诉每个人这个故事;尽管这是一个不真实的故事。如果你曾经想过类似的事情,“他们将永远也无法理解这种单相思的爱的痛;仅有我度过了这种磨难”。那么你已经创造了你自己的个人神话。

假想观众是另一个青少年的创造品,是指青少年相信自己周围环境的每个人都首要关心着自己的容貌和行为。这种假想观念导致青少年变得极端地自我贬低或自我崇拜。青少年确实相信他们所遇到的每个人日日夜夜都仅仅关注自己。

Elkind相信青少年最终可以区分真实观众和假想观众,他也承认青少年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是有进步意义的,逐渐会被修改,最终是会消失的。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逐渐增长可以在自我概念的增长中发现。青少年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产生不同的自我描述。依据他们与父母、密友、浪漫伴侣、同学的关系情境,或是依据所处的学生、员工或运动员角色,来决定自我的不同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