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基础理论
自我图式简介 发布时间:2011-12-19发布来源:科学心理

图式是一种假设的认知结构,它被用来指导信息的加工。人们拥有关于许多不同事物的图式,如关于其他人的、社会群体的、社会事件和客观物体的。

这些图式会影响我们所注意到的信息以及信息的加工、解释和储存——组织和处理与外界信息有关的各项活动。“自我图式也有类似的作用,具有某一特征图式的人更倾向于接受能进一步证明他们自我观念的信息,而排斥与他们看法不一致的信息。”贝克就提出了与抑郁有关的三种消极观念:(1)对自我的消极看法(自己是有缺陷的、不足的、 无价值的);(2)对世界的消极看法(当前的生活状况是不满的,这个世界对他们有不合理的要求);(3)对未来的消极看法(无法在未来取得成就)。他的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的幻觉、妄想和梦想常常包含着自我惩罚、丧失和剥夺这样一些主题。 根据贝克的观点,抑郁者具有一种消极的自我图式,它导致抑郁者以一种消极的、歪曲的方式加工信息。他们往往关注生活的消极面,以自挫的方式解释生活事件。

自我图式是随着自我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环境、家庭教养都会影响自我图式的形成。尤其是文化因素在塑造自我图式上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假如认为自己有独立性的模式,就需要我们生活在一个能给与我们展示自己独立性机会的文化中。设想一个重视依赖性, 缺乏独立概念的社会,它怎能形成独立性的自我图式呢。此外,文化期望也影响着人们的自我图式。它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塑造着人们的自我图式。中国文化对于自我图式的影响从最更本上说是贯穿在整个社会化的过程之中的。

中国人的自我图式多为依赖型。在儿童期,我们的父母、老师都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们,随后这种东西成为我们身上重要的一部份。例如,中国人从小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依赖的训练,尤其对家庭的依赖更是通过纵容婴幼儿,约束初步学走路的小孩,管教中小学生,鼓励大学生重视学业成绩,以及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克制引起不和的侵犯冲动和性冲动来完成的。具体的说,依赖训练是出自中国文化中人际间的相互依附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对亲代的依附关系。在中国的家庭中,代际之间在人格和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不希望代际之间出现断裂,父母对子女的依赖训练便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结果导致子女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一旦在实际生活中无所依附,就会不可避免的感到紧张、焦虑、恐慌。

自我图式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中深深的打下了文化的烙印。可以说,从简单的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到为人处事的应变能力,甚至更高层次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空间。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我压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神经症中的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的形成便于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