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展区” 理论及其涵义
20 世纪 30 年代初,维果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在此之前,教育与心理学界普遍认为 “ 教学是充当发展的尾巴的,发展总是走到教学的前面的。”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 “最近发展区” ,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 .动态发展的儿童观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的提出,均以一定的儿童观作为支柱。其理论体现的是动态发展的儿童观。我们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
2. 超前发展的教学论
维果茨基认为,教育教学的作用就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还要判明儿童发展的动态,推测儿童的明天。
a) 同伴作用交往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的第二种水平处于潜在的可能状态,儿童尚不能独立完成按这种水平所设置的任务,但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学习是能够完成任务的。成人的帮助并非包办代替,而是暗示、指导,为儿童“引路”。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法
由于每个儿童都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知识经验不同,兴趣爱好各异,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儿童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不同在同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达到的水平有高低之分,也就是说,在相同时期每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不同,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造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实际上体现的使一种“ 因材施教” 的思想,即针对不同的儿童实施相应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