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基础理论
情智浅说 发布时间:2011-05-30发布来源:科学心理

情智一词由Emotional Intelligen翻译而来,它最早出现1966年,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心理学界才开始出现对情智比较有分量的研究。此时比较重要的代表人是梅耶与沙洛维(Mayer,J.D & Salovey,P等人。1993年,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包括监视、监听与辨别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运用情绪信息指导个人的思维等能力。1994年加拿大的阿兹(Artz,S)出版一书,书名便是《情感是一种认知方式》,公开表明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1995年葛尔曼(Goleman,D)《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出版(这本《Emotional Intelligence》被中文版译者翻译为《情感智商》,进而被人们简称为"情商",但书中并没有讨论如何确定情感的商数。智商(IQ)是从Intelligence Quotient翻译而来,情商(EQ)是从Emotional Quotient翻译而来。如果把"情感智商"翻译成英文,应该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而不是Emotional Quotient。--三奇注)。他将情智分为5个方面: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励自我、认识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此书所涵盖的内容大得惊人,它原本只是一本通俗读物,但却成为国内许多情商书籍的权威蓝本。更为重要的是,在翻译介绍此书的过程中,译者变了一个大大的魔术,将情智变成了情商,从此便情商满天飞。以后情商的内涵便不断膨胀,成为除智商之外的所有心理因素。于是,葛尔曼书中说"一个人成功的因素,IQ至多占20%,其他因素占80%以上",在其他书中就变成了"EQ占80%"。这真像曾性初先生说的"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摘自《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张玲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