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基础理论
试论青春期教育的社会心理学蕴义 发布时间:2010-07-06发布来源:科学心理

曾有心理学访问过800多位70岁以上的老年人,请他们指出一生中最觉愉快的时期。结果发现多数怀念的是壮年期(25―50岁),其次是儿童期,极少数人提到青春期,难怪有人这样慨叹:青春期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的时期。但我们知道,进入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这一时期也是青少年进行自我塑造的关键期。因此,开展青春期教育势在必行。

一、青春期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

“青春期”一词表示“年龄成熟”或“具有生殖能力”之意,是就个体生殖器官功能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而言的。通常指“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的形态、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青春期一般指11―21岁这段时期,其基本特征是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趋向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逐渐产生。如果说人在儿童期的自我意识主要是借助于成人的评价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那么在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已开始独立地把“自我”作为思考对象。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不再把父母教师的话视为“绝对真理”,而是遇事喜欢自己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青少年开始出现的独立性的本质特征。但也应该看到,青少年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还是很不成熟的,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表现出幼稚性、片面性。

2、独立性和成人感日益增强。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性和成人感开始显露出来。他们要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自己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问题。这些心理要求一旦受到外界的阻碍,便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并诱发“逆反心理”的产生。

3、“闭锁心理”明显出现。进入青春期后,身体上的突然变化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给青春期带来神秘感。青少年虽然知道其中的奥秘,但出于自尊又碍于向别人请教,同时随着与外界交往的日益增多和内心体验不断敏锐,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轻易不肯向人吐露。这种“闭锁心理”的出现,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已有了质的飞跃。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闭锁”也容易造成心理“疙瘩”,若这种“疙瘩”越积越多而又得不到及时解开,会使青少年背上心理包袱,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4、性意识开始萌发。随着性机能的迅速发育和逐步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萌发。他们渴望了解性知识,渴望与异性交往,部分学生可能开始恋爱,但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性意识和性道德,所以不少青少年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各种过错,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速度明显处于不平衡状态,呈现出生理发展快与心理发展慢的倾斜。因此,加强青春期教育,引导青少年顺利渡过青春期,使青少年社会化过程顺利,就自然摆在了我们面前。

二、青春期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青春期教育是指“在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前后这一特定阶段,根据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所进行的针对性教育,它包括人生观教育、人格教育、理想前途教育、道德法纪教育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知道,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中年、老年期)和再社会化几个阶段和类型。不同阶段的社会化虽然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社会化的目标是共同的,即培养社会的合格成员。基于此,“我们可以把青少年社会化的目标具体化为自我意识的强化和社会角色获得能力的增强。”青春期教育无疑在青少年实现社会化目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青春期教育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强化

在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学术界似乎存在一种普遍地倾向,认为“除了生物学因素之外,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另一类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于其间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虽然一些学者提出自我意识在个体社会化中起的作用,但还是更多地强调了人格。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活动”,即自我意识对个体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重视得不够。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正是研究青少年社会化问题时应认真对待的,它对青春期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一个有感觉、能思维的活动主体――人,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自我感觉转化为反思性的自我意识,开始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沉思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从此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就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自觉地进行,并随着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渐形成,而使自己的个性品质的发展服从于远大的理想和内心信念。因此,了解有明显自我意识的学生在个性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开展青春期教育。我们要充分发挥青少年主体意识在青春期教育中的作用,这是提高青春期教育效果的重要一环。

(二)青春期教育与青少年社会角色获得能力的增强

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这只是为适应社会提供了主观前提。要立足社会,还要在社会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对社会有所作为。这些往往又表现为能胜任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通常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个人依据社会地位对他的需要和期望,凭借自身主观能动性而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青春期教育在促进青少年社会角色获得能力的提高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1、 青春期教育要促进青少年社会角色类型的分辨能力

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关系构成的,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就不一样;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多样性,处于同一社会地位的人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众多的社会角色中,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类型不同,其表现也会不同。例如,一个青少年在学校里是一个学生角色,在商店里是一个顾客角色,在公共汽车上是一个乘客角色,在家庭里是一个孩子角色等等。青春期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找准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它。

2、 青春期教育要促进青少年社会角色扮演心态的健全能力

在青春期教育中,我们要使青少年理解并内化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规范,并有意识地贯彻到他们自己的行动中。例如,一个学生角色意味着可以享受到已有的教育资源,但应努力学习以达到身心全面发展,以便将来为社会做贡献;一个孩子角色,意味着他在得到父母养育的同时要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一个乘客角色意味着在投币乘坐、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要自觉维护车上卫生、秩序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与社会规范背离的倾向。即:青少年选择与社会规范要求不同或相反的言论或行为,形成与社会规范遵从相反的态度。表现在一些青少年学生明知排队不能插队,不能乱丢乱吐,但他们仍然为之;还有的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不积极、拖后腿、讲坏话、出难题、有意造成规范执行障碍,达到抗拒规范的目的。这些现象在青春期中尤为突出,因为青少年是人生脱离孩童而走向成年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中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是明显的、突出的。

此外,青少年极强的好奇心和心理发展不成熟而伴随的极端性也是原因之一,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黄色书籍、音像制品、手抄本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很多时候是以青少年的好奇心为突破口的,甚至像吸毒这样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也常常是由于青少年想亲身体验一下的好奇心而最终导致不能自拔。据国家禁毒委员会的统计,截止1999年底我国目前登记在册的吸毒者25岁以下的占60%以上。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青春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问题。

3、青春期教育要促进青少年社会角色的适应能力

社会角色的内在规定不是哪个人主观臆造的,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社会对各种角色的期望以及各种社会角色的具体的内在规定也必将改变。例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的迎面扑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在是传统计划经济下要求学生掌握单一知识即可,社会要求的是建立在通才基础上的专长。英语、计算机更是成为出入各国的通行证。这些知识、技能的掌握如今已进入小学,甚至幼儿园。社会变化不但给学生也给老师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因此,教师应较早地调整自己角色以便在教育中指导学生适应新的角色期望。又如,有的学生本来入学成绩不错,但到了新的环境中发现自己身边高手如林,这时他原来“老大”的地位受到挑战或已不复存在,这时教师如何及时发现学生面临的角色冲突,并指导他进行角色转换是极其重要的。弄不好,角色协调失败,会导致这一学生厌学甚至轻生。由此看来,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当代青少年要胜任一定的社会角色,适应并立足于社会,没有较强的角色适应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实施青春期教育的对策思考

青少年在这段将近10年的青春期内,身心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显示出自己在生理上、智力上、情感上、社会行为上与众不同的特征。在青春期教育方面,我们只有在尊重他们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将他们纳入现存的社会制度中,使他们承担适当的社会角色,才能疏导或避免许多青春期出现的问题,使他们顺利渡过这一“狂飙期”的难关。

(一) 家庭教育与青春期教育

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担负着传授生活生产知识技能,指点生活目标、行为规范和道德作风的任务。在对数百名犯罪青少年的调查问卷中发现:他们的家庭80%有教育缺陷,30%的人来自残缺家庭或问题家庭。因此,创建家庭内部的良好环境,加强亲子教育是对青少年着手青春期教育的重要一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其人生信念的确立,对社会规范的内化等在很大程度上依据家庭成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比如:父母视金钱至上,往往会对孩子的人生追求产生唯钱是图的影响,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虽然有些绝对,但形象地说明了家庭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当今社会变迁加剧,价值观念多元化,加上到了青春期,青少年与家庭的关系就由儿童时的完全依赖关系过渡到半依赖半独立关系,这些变化使得家庭教育面临新的特点和挑战。

此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目前正在结构上发生着新的变化,使得家庭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面临新的困扰。

其一是离婚率的上升使成千上万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中国青年报》4月23日报道: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全国有121万多对夫妻分手,离婚率稳中有升。离婚率的上升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尤其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他们普遍产生抑郁、压抑、失望、悲伤、沮丧等心理障碍,这不仅对当前现实生活,也给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其二是下岗职工家庭增多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上海《青年报》社和《少年报》社收到许多青少年学生来信,诉说父母下岗的苦衷,反映他们在同学面前“没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挫”以及“自卑、埋怨”的心态,这无疑给青春期教育带来新的难题。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家庭教育的功能不容忽视。家长如果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关注子女青春期的到来,给予必要的指导,就可以促使青少年减少青春期内感到的困扰或是强烈的震撼,帮助子女接纳自己,适应变化。

(二) 学校教育与青春期教育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是松散的,学校教育则是组织严密、系统有序的;家庭教育往往就事论事,较为具体和形象,学校教育则采取较为概括和抽象的形式,更多地帮助或引导青少年从一定的理论层面或高度去认识问题;家庭教育往往围绕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和为人处事的简单原则的培养来进行,层次较低,学校教育则系统地向青少年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按照生活要求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塑造,层次较高。

学校是进行青春期教育的重要阵地,就青春期教育来说,学校主要围绕德、智两方面发挥作用。首先,学校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向青少年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其承受一定社会角色的能力。学校是青少年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渠道,而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是青少年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这种作用是社会其他机关和部门所不能替代的。其次,青少年要实现社会化目标,必须具有社会推崇的“德”。学校利用自己的优势,向青少年传授社会规范,成为青少年内化社会规范的强大的外在推动力。第三,学校还应多开展多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如通过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力,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此外,还应注重校风校貌建设。学校应建设好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绿化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花园式的大课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向往美的情操和美的行为。良好的校风反映了学校稳定的社会心理教育环境,对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三)社区教育与青春期教育

良好的青春期教育离不开良好的社区环境建设。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确保学生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强社区的环境建设十分重要,社区文化、社区区风、社区特色等都是陶冶学生心理的重要心理环境。青少年活泼好动、体力充沛,除学校教育外,需要足够的休闲娱乐活动来调节。然而学生每天生活的社区内,提供给青少年健康的业余活动场所过少,以致于电子游戏厅、桌球室成为青少年聚集玩乐的地方。这些场所容易使他们沾染社会腐化风气,受到不良行为的引诱和影响。因此,改善社区环境,增强青少年业余活动场所势在必行。电影、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具有教育性与娱乐性为一体的功能,但如果偏重娱乐性功能,就会使其描写的内容充满物欲、暴力、色情等,对青少年的身心有害无益。因此,社会各界应注意促使传媒内容健康,有利于青少年奋发向上,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的积极作用。

总之,我们既要加强家庭、学校社区队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又要协调好三者的关系,使三者对青少年的教育效果达到一致,这是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