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作为过程,是指主体在认知交往对象时对别人如何知觉他本人的意识。
交往是相互的,信息的发出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知觉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觉的客体,即交往的一方在知觉别人的同时,也是别人知觉的对象。于是,交往的一方获得的关于对方如何知觉自己的信息,会影响他后续的交往方向和内容。
设想A、B两个相约初次见面的人,开始握手,互相注视,端详对方。这时A固然在打量、观察B,以获得关于B的外貌及内在特性的大致信息,同时A也从B的眼神、表情、握手的方式等等来猜度B对A本人的初步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淡,是真诚还是敷衍)。这第二方面的信息,对下一步的交往将产生直接影响。如果A是随和而喜交友的人,又感到B的善意和热情,那么A会接着表现出更大的交往兴趣;如果A是自尊心极强的人,又分明感受到B的冷淡和敷衍,他很可能就对B表现出矜持甚至高傲。如果B虽然对A态度冷漠,A却是个善于迎合的谄媚者,正因事有求于B,那么A则可能表现出一番曲意奉承、讨好对方的言谈和举动。
在政治或商务谈判中,当事人的反省机制的运用显得特别重要。高明的谈判者在陈述完意见以后,甚至在意见陈述的过程中,随时在留意制订对手对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诚意的内心判断,以便随时调整下面的策略。教育工作中,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也应时时意识到学生对自己的谈话的真实态度(是心悦诚服,还是口是心非),以便及时调整谈话内容和方式。
交往中的反省机制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能力的表现。自我意识水平不高的人,往往不能充分地在交往中运用反省。比如有人谈话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只顾自己兴致勃勃地侃侃而谈,却不知听者早已对他之所谈不感兴趣,甚至已生厌倦之心。不难看出,这类谈话者是不易博得别人的喜欢的。他们未能全面地了解别人,因为别人对他们的观感和态度也是别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部分。
交往中的反省和认同是统一的。反省也需要认同,即需要站在对手的地位作出关于对手的内心状态的预想。不过这种内心状态不是关于客观的人和事的,而是关于主体自身的观感、态度和评价,反省其实是从别人对自己的知觉中反映自己、认识自己,似乎把别人对自己的知觉当作一面镜子从中照见自己,故可称是一种镜像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未必是正确的,但却可能性是有效的,是由交往主体此时此地的言行特征在具体的交往对手心中直接引起的反应,从这些反应中,也必然折射着交往对手的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心理教育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