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70所高校在肥共论“心理委员培养与发展”
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在如今的大学里,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些班级干部,还有一个特别的职位——心理委员,心理委员也是高校中唯一需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的班级委员。 10月21日上午,心理委员培养与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在中国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全国近70所高校的170余名师生,共同探讨“心理委员培养与发展”课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仅在高校,合肥的中学校园里也开始出现“心理委员”。
1.心理委员被称“雪绒花”
随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依据朋辈心理辅导理念,提出在高校现行的班委体制中增设心理班委的设想。 2004年,天津大学、中科大等高校开始尝试设置班级心理班委,随后其他高校纷纷借鉴并在全国推广。
“心理委员”在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名字,有的强调“健康”,称为“心理健康委员”;有的高校里,协助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学被称为“专项助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委员”被称为“雪绒花使者”,“雪绒花”是“雪融化”的谐音,寓意为通过“雪绒花使者”们的努力,融化同学彼此之间的坚冰与隔膜。
“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都可能会遇到心理问题,仅靠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老师,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状况、及时进行辅导,心理委员就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同龄人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和互助的温和关系,心理委员通过‘朋辈互助’,在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浙江大学的马建青说。
2.心理委员持证上岗
“在中科大,总是由校级领导给心理委员们颁发上岗证书,这可是其他班级委员享受不到的‘特别待遇’。 ”中科大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孔燕教授说,心理委员的特殊性也由此可见。
目前,中科大有心理委员305名,分布在从本科到博士的每个班级,与其他高校一样,心理委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常见心理问题和紧急危机干预的有关常识,并且学习如何与别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在具体的工作中,则要做到能及时发现、关注和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并将重大应急事件、行为异常同学的情况上报班主任和心理教育中心,引导需要帮助的同学到心理教育中心接受心理辅导和咨询。
“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当心理委员”,中科大制定了心理委员的遴选标准,第一条就是要“心理健康、乐观进取”,其次要求关心同学、乐于助人、人际交往能力较强。
3.避免越位和形同虚设
记者了解到,同样是“心理委员”,在有的高校备受重视,有些地方形同虚设。“我们班有一位心理委员,是这个学期开学后任命的,但是我们从没有找她聊过内心困惑,感觉这个传说中的‘心理气象员’,并没有起到作用。 ”合肥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表示。 “我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也曾经组织过一次以心理卫生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但几乎没有开展过有效的心理辅导,因为每一次我主动找同学交流时,别人都有所顾忌不愿深谈,我也感觉到这个工作做起来挺难的。 ”这个班级的心理委员委屈地说。
“除了形同虚设,另一个极端是有的心理委员定位不明,频频‘越位’。”浙江工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叶立军认为,有的心理委员学习了一些助人理论和技术后,把自己看成心理咨询师,这也是要坚决制止的。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大量的临床实践,并且通过考核,才能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工作者。一旦有同学心理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超过了心理委员的能力限度,心理委员就应该及时上报。 ”心理委员如何量力而行,做到“因为自助而成长,因为互助而快乐”,也成为了此次研讨会中高校专家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4.中学校园也有“雪绒花”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仅是在高校,合肥的中学校园里也出现了“心理委员”的身影:目前,合肥一中高二年级的40个班级中,均设立了心理委员,高一年级的心理委员正在选拔之中。
“每班的心理委员由班主任推荐和学生自荐的方式在班级同学中产生,心理委员要自身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善于交流并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合肥一中阳光心理活动中心郭缨老师说,这些心理委员同样要接受上岗培训,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 “学校心理活动中心的老师非常有限,服务几千名学生 显然心有余而 力不足,通过培训班级的心理委员,可以让心理委员在同学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对一些同学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疏导。 ”郭老师说。(左云云、胡霈霖)
2010年10月22日安徽商报